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为心脏补上缺失的“心墙” - 数字报刊系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br>惠民服务不停步    外引人才强专科 红石榴志愿服务 让古老医学智慧焕发新光彩 为心脏补上缺失的“心墙” 省卫生计生监督局 举办稽查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加入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联盟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入选全国首批防痨TDM标准化治疗单位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心脏补上缺失的“心墙”

作者:○ 本报记者 马春晓

前不久,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室内,一场历时近6小时的“心脏保卫战”顺利落下帷幕。该院心外科团队联合超声中心、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力量,为一名罹患罕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单心房”的45 岁女性患者,成功实施“心内膜缺损修补+肺动脉瓣狭窄矫治术+心包开窗引流术+心脏起搏器安置术”。

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正式开启健康新生活。

罕见“单心房”:

患者长期与危险相伴

正常人的心脏如同“四居室”,左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这堵“墙”分隔,确保全身回流的缺氧静脉血与肺部回来的富氧动脉血各行其道、不混合。

而“单心房”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严重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心脏内的“房间隔”完全缺失,左右心房融合成一个巨大的共同心腔。

这种解剖结构异常直接导致静脉血与动脉血严重混合,使患者长期处于严重缺氧状态,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且时刻面临生命风险。

医学上,手术矫治是治疗“单心房”的唯一有效方法,但因患者心脏解剖结构异常复杂,术中需精准重建血流通道,对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多学科协作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多学科协作破局:

从“辗转求医”到“周密方案”

据了解,该患者多年来受“单心房”困扰,日常生活严重受限,曾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均未得到有效治疗。

患者慕名来到贵医附院后,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为其开展全面检查,最终确诊其不仅患有“单心房”,还合并部分心内膜垫缺损、左心室及右心室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心房颤动、肺动脉瓣狭窄等多种并发症,病情复杂程度远超常规先心病。

为确保手术安全,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牵头,联合麻醉科、超声中心、手术室等科室开展多轮术前讨论。团队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心肺功能评估数据,反复推演手术流程,细化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最终制定出周密的手术方案与应急处置预案。

精准“缝心”:

重建“生命之墙”

手术当日,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杨思远带领团队“登场”。

打开患者心脏后,术中视野与术前诊断完全一致——患者心房内无正常房间隔结构,仅为一个共同心腔。

面对复杂解剖结构,团队沉着操作:首先采用心包补片,通过间断与连续缝合相结合的方式,精准修补心内膜垫缺损;随后在共同心腔内“量身定制”,逐步缝制出一道崭新的“房间隔”,并将冠状静脉窦精准隔入右心房,彻底纠正血流混合问题;最后,为保障术后心律稳定,团队为患者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

整个手术历时约350分钟,全程血流动力学稳定,关键操作零误差,成功为患者重建了“生命之墙”。

术后恢复:

复查指标达标

术后,患者被转入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在团队的精细化监护与护理下,患者恢复进展迅速:术后不久便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呼吸趋于平稳,心率恢复正常,缺氧症状明显改善。当医护人员查看时,患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与喜悦。

术后复查心脏彩超显示:患者新构建的房间隔分隔良好,房水平未见残余分流,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手术效果达到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各项指标达标,顺利出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