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腰痛,是困扰众多中老年人及久坐人群的常见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腰突腰痛存在不少认知误区,比如认为腰突腰痛只能靠静养,或是疼了就依赖止痛药缓解,这些做法不仅可能延误调理时机,还可能加重腰部损伤。中医辨证施治在解决腰突腰痛问题上,有着独特优势,它能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和症状特点,制定针对性方案,且操作简单,便于大众日常坚持,为腰突腰痛患者提供了实用的调理思路。
中医对腰突腰痛的认知
中医看待腰突腰痛,核心在于辨证施治。这一理念强调,不能用统一的方法应对所有腰痛,而是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因素。从中医理论来看,腰突腰痛的核心病机主要分为 “不通则痛” 和 “不荣则痛” 两类。“不通则痛” 指的是腰部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从而引发疼痛;“不荣则痛” 则是由于腰部缺乏气血濡养,导致功能失调而产生疼痛。在调理过程中,盲目跟风使用偏方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准确辨证,才能找到引发腰痛的根本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调理措施,避免因不对证调理而加重病情。
四种常见证型及对应调理方法
(一)寒湿痹阻型
此类腰突腰痛患者,典型表现为腰痛遇冷后加重,平时也容易怕冷,在雨天或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腰痛症状会更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腿部发凉。针对这一证型,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大众可采用的居家调理方法有:居家艾灸时,可选择腰阳关、肾俞等穴位,腰阳关位于腰部后正中线,在系腰带位置往下约两横指处,肾俞则在腰部两侧,与肚脐平齐的脊柱旁开约两横指处,每次艾灸 15-20 分钟,每周 2-3 次;食疗方面,可用生姜 3-5 片、艾叶 5-10 克煮水泡脚,每次泡脚 15-20 分钟,每周 2-3 次,能帮助温通经络。同时,要注意避免久坐冰冷的座椅,日常做好腰腹部的保暖工作,减少寒湿入侵。
(二)肝肾亏虚型
这类患者的腰痛多反复发作,休息后缓解速度较慢,久坐、弯腰后腰痛症状会加重,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腿软、乏力的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中医对此类证型的治疗原则是补益肝肾、强腰止痛。日常可通过食疗调理,用枸杞 15 克、山药 20 克与大米一同煮粥,每周食用 3 次,能起到滋补肝肾的作用;还可练习靠墙站,站立时背部紧贴墙面,双脚与肩同宽,膝盖不超过脚尖,每次坚持 5-10 分钟,每天 1-2 次,有助于增强腰部力量。生活中要避免过度劳累,搬东西时先蹲下,让物品靠近身体后再缓慢起身,减少腰部受力。
(三)气滞血瘀型
该类型患者的腰痛多为刺痛感,按压疼痛部位时,疼痛感会更明显,多数患者有腰部外伤史,且腰痛固定在某一位置,夜间疼痛可能会加重。中医针对此证型的治疗原则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居家时,可用掌根按揉腰部两侧肌肉,每次按揉 3-5 分钟,力度以自身感觉舒适、不疼痛为宜,每天 1-2 次,促进腰部气血运行;也可在疼痛部位涂抹红花油,轻轻按摩至吸收,需注意皮肤有破损时禁用。日常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走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次运动 20-30 分钟,每周 3-4 次,帮助改善血液循环。
(四)湿热下注型
此类患者腰痛时会感觉腰部发沉,部分人还会伴随口苦、小便偏黄的症状,在夏季或平时容易出汗的人群中较为多见。中医对此证型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通络止痛。食疗上,可用薏米 20 克、赤小豆 15 克加水煮水饮用,不加糖,每周 2-3 次,帮助清除体内湿热;日常穿衣要选择透气的衣物,避免腰部闷汗,减少湿热积聚。饮食方面,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防止加重体内湿热,影响腰痛恢复。
日常护理要点:预防腰痛反复
3 要具体为:要选对床垫,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平躺时手能轻松塞进腰下,既不悬空也不会有明显压迫感,保证腰部得到充分支撑;要保持正确坐姿,坐着时在腰部放置靠垫,使膝盖与臀部保持同一高度,避免瘫坐,且每久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10分钟;要适度锻炼,推荐 “小燕飞” 动作,初期每次做3~5个,每个保持 3-5 秒,逐渐增加次数,注意动作标准,避免过度锻炼损伤腰部。
3不要包括:不要弯腰搬重物,搬东西时先蹲下,让物品贴近身体后再起身,减少腰部负担;不要长期穿高跟鞋,高跟鞋高度控制在3厘米以内,降低腰部受力;不要忽视早期信号,当出现腰部酸胀时及时休息,避免症状加重发展为 “老腰痛”。
结语
中医调理腰突腰痛注重循序渐进,需要患者保持耐心,不能追求 “立竿见影”。腰突老腰痛并非无法缓解,只要准确辨别证型,采取科学的调理方法,并做好日常护理,就能有效改善腰部不适,让腰部 “轻松起来”,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