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血透患者觉得“血管通路只是打针的地方”,日常不注意保护,常出现通路堵塞、感染的情况,导致血透无法正常进行,既耽误治疗又增加痛苦。其实,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无论是动静脉内瘘还是中心静脉导管,都需要科学保护。下面就为大家讲解血透前、中、后及居家时如何保护血管通路,以及要避开的错误做法。
保护血管通路的重要性
血管通路的核心作用是作为血液进出体外循环的通道,只有通路通畅、无感染,才能保证血透顺利开展,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若不重视保护,会带来诸多危害:通路堵塞时,患者需重新接受穿刺或手术,不仅增加痛苦,还会额外产生费用;若出现感染,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生命安全。所以,保护好血管通路,就是保护血透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健康。
血透前的通路保护
对于动静脉内瘘患者,血透前要做好两项准备。一是检查通路,用手触摸内瘘所在部位,感受是否有震颤感,若触摸不到震颤,说明通路可能存在异常,需及时告诉护士;二是清洁皮肤,穿刺前用温水清洗内瘘侧手臂,清洗后不要涂抹护手霜、药膏等,避免影响后续的消毒效果,增加感染风险。
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在血透前,重点是保护导管处的敷料。不要自行撕扯、更换敷料,若发现敷料松动、有渗液或污染,要提前告知护士,由护士进行专业更换,防止细菌通过敷料缝隙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血透中的通路保护
动静脉内瘘患者在血透过程中,要注意肢体固定,内瘘侧手臂不要随意活动,也不要用力撑床,防止穿刺针移位导致渗血;同时要关注自身感受,若穿刺部位出现刺痛、肿胀等不适,需及时告诉护士,不要硬忍,以免加重损伤。
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在血透中,要避免牵拉导管,翻身或调整体位时,注意观察导管走向,防止导管脱出或打折,影响血透正常进行。若感觉导管有异常牵拉感,应立即告知护士处理。
血透后的通路保护
动静脉内瘘患者血透后的护理尤为关键。首先是正确按压穿刺点,透析结束后,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按压穿刺点15-20分钟,按压力度以不出血且能摸到内瘘震颤为宜,不要用力揉搓穿刺部位,避免损伤血管;其次是后续护理,24小时内穿刺部位不要接触水,若出现轻微淤青,可在24小时后用温水热敷,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次热敷10-15分钟,帮助淤青消退。
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血透后,要先观察敷料情况,查看敷料是否干燥、固定,若出现渗血、渗液,需及时让护士处理;洗澡时,要用防水贴妥善保护导管处,避免水浸湿敷料,引发感染。
居家时的通路保护
动静脉内瘘患者居家时,日常要注意保护内瘘侧手臂,不拎重量超过5公斤的物品,不戴过紧的手镯、手表,也不要用内瘘侧手臂量血压、抽血,防止压迫或损伤血管;同时要坚持每日检查,每天早晚用手触摸内瘘处,感受震颤情况,若震颤消失或明显减弱,需立即就医。
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居家期间,要避免随意触摸导管接口,若需要更换敷料或进行相关操作,必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还要密切观察身体和导管情况,若导管处出现红肿、疼痛、有分泌物,或伴随发热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避开三个伤通路的常见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内瘘侧手臂肿了,揉揉就好”。实际上,内瘘侧手臂肿胀时揉搓,会加重血管损伤,可能导致肿胀加剧或通路异常,若肿胀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第二个误区是“导管敷料没脏,不用换”。导管敷料需按医嘱定期更换,通常每周更换1-2次,即使敷料外观看起来干净,也可能滋生细菌,长期不更换会增加感染风险。
第三个误区是“血透后通路不出血,就不用管了”。即便血透后通路没有出血,也要按要求做好后续保护,比如避免穿刺部位碰水、不随意活动内瘘侧手臂,否则可能后续出现感染、堵塞等问题。
结语
保护血管通路可记住口诀:“透前查通路,透中别乱动,透后护到位,居家常观察,异常早就医”。血管通路保护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和家属多留意、多配合,才能让通路使用更长久,确保血透顺利进行,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