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1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红斑狼疮到底是个什么病 - 数字报刊系统 红斑狼疮到底是个什么病 科学有效管理糖尿病:运动疗法结合饮食管理 乳腺有结节?别担心,超声来帮忙 患者家属在手术室外如何正确等待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斑狼疮到底是个什么病

作者:河池市都安县中医医院 陈春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种复杂而多变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独特的面部红斑表现而被人们所知。然而,这一疾病远不止皮肤损害那么简单,它能够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从皮肤、关节到心、肺、肾、脑等重要器官,无一可能幸免。本文旨在深入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以期为患者和公众提供全面而实用的科普知识。

 

一、红斑狼疮:何为“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所以得名,源于其标志性的面部红斑,这些红斑常呈蝴蝶状分布于面颊部,过去人们误以为这是被狼咬伤留下的痕迹,故而得名“狼疮”。实质上,这是一种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疾病,体内产生了大量自身抗体,错误地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由于抗体的广泛存在,红斑狼疮可以影响身体的任何部位,引发多种多样的症状。

 

二、红斑狼疮的症状:多样且不典型

 

红斑狼疮的症状多样,不仅限于皮肤表现。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

 

1.皮肤表现:颊部红斑、盘状红斑、对日光过敏、脱发。

2.全身症状:疲劳、发热。

3.眼部症状:眼睛干涩。

4.口腔问题:口腔溃疡。

5.关节问题: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肿胀。

6.血管炎表现:遇冷或紧张时手指、脚趾发白发紫(雷诺现象)。

7.内脏受累:肾脏病变(如狼疮肾炎)、神经病变、浆膜炎、血液系统异常等。

 

值得注意的是,红斑狼疮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考虑咨询风湿免疫科专家。

 

三、红斑狼疮的病因

 

尽管红斑狼疮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激素水平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1.遗传因素:红斑狼疮患者家属的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表明遗传在疾病易感性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发现的遗传基因仅能解释部分疾病易感性,说明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2.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化学物质接触等外部因素可能触发或加重疾病。

3.激素水平:育龄期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提示激素水平变化与疾病发生有关。

 

四、红斑狼疮的治疗

 

过去,红斑狼疮被视为不治之症,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它已逐渐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介入和个性化管理。

 

1.治疗原则: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治疗,特别是当出现器官受累时。治疗目标是控制疾病活动,预防器官损害,提高生活质量。

2.药物选择:基础用药包括羟氯喹和糖皮质激素,部分患者需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作为新型治疗手段,能显著提高缓解率,减少激素用量。

3.长期管理:红斑狼疮需要长期治疗,即使病情稳定也不能随意停药。患者应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复发和副作用。

 

关于激素使用,许多患者担心其副作用,如“满月脸”。实际上,通过规范治疗,随着病情控制,激素剂量可以逐渐减少,副作用也会随之减轻。

 

五、红斑狼疮的预防与筛查

 

由于红斑狼疮的确切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睡眠、规律饮食、避免长期疲劳,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平衡。

 

常规体检通常不包含针对红斑狼疮的特定检查,因此高危人群(如有免疫疾病家族史者)应主动进行抗体筛查。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如蝴蝶斑、频繁口腔溃疡、关节肿痛等,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诊断。

 

六、红斑狼疮与生育

 

对于育龄期女性红斑狼疮患者而言,妊娠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话题。由于疾病本身和某些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妊娠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备孕计划。

 

1.孕前准备: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孕期禁忌药物。

2.孕期管理:严密监测狼疮活动,合理饮食与休息,根据医生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3.围产期护理:提前住院,确保分娩过程安全,减少并发症风险。

 

整个围妊娠期,患者都应在风湿免疫科和产科医生的共同监护下,确保母婴安全。

 

七、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减少精神刺激,预防感染,避免日光暴晒,远离光敏食物和药物。均衡饮食,防寒保暖,保持适量运动,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保证充足的睡眠,按时作息,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出现任何新症状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总之,系统性红斑狼疮虽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科学的日常管理,患者完全可以实现病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成功孕育健康后代。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