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1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眼睛疲劳,如何快速缓解 - 数字报刊系统 乙肝两对半,你的健康“晴雨表” 肾癌的早期症状 手术室里的温暖,护理伴你同行 眼睛疲劳,如何快速缓解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眼睛疲劳,如何快速缓解

作者:广西科技大学卫生所 陆莉静


眼睛作为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工作、学习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眼睛疲劳的困扰。眼睛疲劳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视力健康造成长期损害。因此,了解如何快速缓解眼睛疲劳,对于保护我们的视力健康至关重要。

 

一、了解眼睛疲劳

 

眼睛疲劳,医学上称为“视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眼睛调节功能下降、眼部肌肉紧张或痉挛,以及眼部血液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常见成因包括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阅读、驾驶、缺乏足够休息等。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需要不断调节焦距,加上屏幕闪烁和蓝光辐射,容易导致眼睛疲劳。

 

眼睛疲劳的症状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眼睛干涩、刺痛、模糊、流泪、畏光、双眼沉重感、眼睑抽搐、头痛、颈肩部不适等。这些症状通常在用眼过度后出现,休息后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若长期忽视,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近视加深、干眼症等严重问题。

 

二、即时缓解策略

 

1.休息与闭眼:最简单且有效的缓解眼睛疲劳的方法就是休息。建议每工作20-30分钟,就闭眼休息几分钟,或者远眺放松。闭眼时,可以配合深呼吸,帮助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紧张感。

 

2.眼部运动:眼部运动有助于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肌肉紧张。可以尝试以下运动

 

- 眼球转动:缓慢地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眼球,每次各转10次。

- 上下左右看:分别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看,每个方向保持几秒钟,然后回归正视。

- 远近交替:先看远处物体,再看近处物体,反复几次。

 

3.热敷与冷敷:热敷和冷敷都是缓解眼睛疲劳的有效方法。热敷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干涩和疲劳。可以使用温热的毛巾敷在眼睛上,每次5-10分钟。冷敷则适用于眼睛浮肿或发炎的情况,可以缩小血管,减轻肿胀。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眼,每次3-5分钟。

 

4.使用人工泪液:对于眼睛干涩的情况,可以使用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润滑眼球。人工泪液能够模拟自然泪液,补充眼部水分,缓解干涩感。但需注意,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过敏或不适。

 

5.调整环境:改善用眼环境也是缓解眼睛疲劳的重要措施。应确保室内光线充足但不刺眼,避免直接光线照射到屏幕上造成反光。使用电子设备时,可以调整屏幕亮度、对比度和色温,以减少对眼睛的刺激。此外,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也有助于缓解眼睛干涩。

 

三、日常预防与保健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使用电子设备,都应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屏幕距离。电脑屏幕应位于眼睛水平线稍下方,与眼睛保持50-70厘米的距离。使用手机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低头,可以将手机举高至眼睛水平位置。

 

合理安排用眼时间:制定用眼计划,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可以设定定时器,每工作一段时间(如45分钟)就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可以闭眼放松、远眺或进行眼部运动。

 

均衡饮食:饮食对眼睛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应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锌等营养素的食物。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视网膜健康,维生素C和E能够抗氧化,保护眼睛免受自由基损害,锌则参与视网膜中重要酶的合成。建议多吃胡萝卜、菠菜、柑橘类水果、坚果、鱼类等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

 

适量运动:全身运动对眼睛健康也有益处。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包括眼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眼睛疲劳。此外,运动还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眼部疾病的发生。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是预防眼睛疾病的重要措施。通过专业的眼科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视力问题,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对于已经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的人来说,定期检查还能确保度数的准确性,避免眼睛过度疲劳。

 

四、特别提醒

 

避免在昏暗环境下用眼,尤其是在夜晚阅读或使用电子设备时,应确保光线充足。避免用手直接揉搓眼睛,以免带入细菌或造成眼部损伤。对于佩戴隐形眼镜或眼镜的人来说,应注意清洁和保养,避免长时间佩戴导致眼睛不适。

 

结语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值得我们悉心呵护。通过本文介绍的方法,我们不仅能快速缓解眼睛疲劳,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其发生。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眼睛减负,让清晰的视界伴随每一天。关爱眼睛,就是关爱自己,让未来的生活更加光彩夺目。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