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不少新手妈妈或者经常做家务、手工活的朋友,常常会被一种恼人的疼痛困扰,即腕关节靠近大拇一侧的骨突部位酸痛、肿胀,严重时连拿东西、拧毛巾都费劲,这便是大家常说的 “妈妈手”,医学上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为了不让这小小的疼痛持续 “捣乱”,今天就来聊聊中医应对“妈妈手”的妙招。
“妈妈手”为何缠上身
“妈妈手”为何缠上身,这得从手部的肌腱说起,我们手腕处的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就像两根紧密配合的 “小绳索”,它们控制着大拇指的活动。
日常反复做手部动作,比如妈妈长时间抱孩子、频繁调整姿势,手腕需持续用力;家务达人不停地洗衣、擦地、切菜,手部肌腱和腱鞘反复摩擦,腱鞘就像原本顺滑的 “管道”,因过度摩擦变得肿胀、狭窄,里面的肌腱活动受阻,疼痛、活动受限便接踵而至。另
外,产后女性身体激素变化,让关节、腱鞘等组织松弛、水肿,本就脆弱的手部,遇上日常劳作刺激,自然容易“中招”。
中医辨证寻根源
在中医看来,“妈妈手”多属“筋伤””范畴,气血不畅、经络阻滞是主因。
一是劳损伤筋,长期手部劳作,耗气伤血,筋脉失于濡养,就像缺水干涸的绳索,失去弹性、韧性,变得僵硬。
二是风寒侵袭,手腕暴露在外,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凝滞气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秋冬季节,患者症状更易加重。依症状表现还分虚实,疼痛拒按、局部红肿热痛多为实证,因气血瘀滞、郁而化热;若酸痛隐隐、劳累后加重、喜揉喜按,则偏虚证,是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之象。
中医外治解疼痛
推拿按摩:专业中医师会先在疼痛部位涂抹适量活血化瘀的中药介质,如红花油、活络油等。接着,揉按桡骨茎突及其周围软组织,放松紧张肌肉。手法从轻渐重,找到痛点(中医叫 “阿是穴”)重点按揉,再以拿捏手法,从手腕至拇指依次拿捏,疏通经络,每次按摩20 - 30分钟,每周2 - 3次,能有效松解粘连、减轻疼痛。日常在家,也可简单自我按摩,拇指按揉痛点3 - 5分钟,一天2次,可以缓解不适。
针灸治疗:依据穴位经络理论,针刺阳溪、列缺、合谷、手三里等穴位,激发经气,调节气血运行。针入穴位后,酸胀感常随之而来,这是 “得气” 表现,意味着穴位经气被调动。一般每天针灸 1次,五次为一个疗程,通常一个疗程后,疼痛能明显减轻。针灸就像给堵塞的河道 “清淤”,让气血重新顺畅流淌,滋养受损筋脉。
艾灸温通:艾草制成的艾条燃烧产生温热之力,对准疼痛部位或穴位悬灸,距离皮肤1- 2厘米,能耐受为准。艾热渗透肌肤,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每次艾灸15 - 20分钟,皮肤微微泛红即可,每天1- 2次,五天一个疗程。对因风寒侵袭致 “妈妈手” 者,艾灸如冬日暖阳,驱散寒邪,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缓解僵痛。
中药熏洗:用乳香、没药、伸筋草、透骨草等中药配伍成方,熬煮后先以热气熏蒸手腕,待水温渐降可以手摸不烫,再泡洗患手15 - 20分钟,每日1 - 2次,连续五天。药力借温热透过皮肤直达病所,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恰似给手腕做了场 “药浴”,舒缓筋肉。
中医内服助调养
除局部外治疗法,中药内服可从内调理体质、改善症状。
气血瘀滞者,方用“桃红四物汤”,可活血化瘀、养血柔筋、行气止痛。气血亏虚型,则以“八珍汤”,可补气健脾、濡养气血,筋脉得养,从根源缓解疼痛。
但内服中药需依个体辨证论治,务必到中医诊所在中医师指导下开处服用,精准用药。
日常防护筑防线
中医的治疗之法虽妙,但正所谓 “三分治,七分养”,日常悉心防护才是抵御妈妈手卷土重来、巩固疗效的关键所在。做好下面这些事,能为手部健康筑牢防线。
摆正姿势:新手妈妈抱孩子要巧用手臂、身体支撑,避免手腕部长时间承重。同时,抱娃时要避免过度屈曲手腕;做家务劳逸结合,分时段劳作,勿持续久握工具。
热敷放松:每晚睡前用热毛巾敷手腕10 - 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再简单活动手指及拉伸手腕、手指,防患于未然。
功能锻炼:闲暇时做轻柔缓慢的握拳伸掌、手腕屈伸及旋转动作,每次10 - 15下,重复3 - 4组,增强手部肌肉力量与关节灵活性。
结语
“妈妈手”虽恼人,然中医内外兼治、防护并行,助您摆脱疼痛,重拾手部灵活,让生活、劳作不再 “束手束脚”。切记,若症状严重,自我调养却经久不愈,务必及时就医,综合诊治,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