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1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如何应对哮喘发作 - 数字报刊系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要点 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 肝脏病变,超声与CT哪个更准? 如何应对哮喘发作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应对哮喘发作

作者:兴业县人民医院 卜晓宇


哮喘,这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同潜伏在生活中的“隐形杀手”,不时侵扰着患者的日常。它不仅影响气道,使气道对各种刺激变得异常敏感,引发收缩、痉挛、肿胀及黏液过多分泌,还常常在夜间或清晨悄然加剧,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哮喘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策略,我们完全可以学会如何科学应对,让哮喘不再成为生活的绊脚石。

 

哮喘的症状:识别“呼吸的警告”

 

哮喘的症状多样且易变,但主要包括喘息、呼吸急促、胸闷和咳嗽四大类。

 

喘息:是哮喘最典型的表现,呼气时发出的哧哧声,如同风箱般,这是由于气道狭窄、气流受限所致。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音重,但随着病情发展,喘息声将愈发明显。

呼吸急促:患者会感到呼吸频率加快,每次呼吸都似乎吸不进足够的空气,尤其在病情恶化时,这种呼吸困难感尤为强烈。

胸闷: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让人难以透气,这是气道炎症和收缩的直接结果。

咳嗽:多为干咳,尤其在早晨和夜间加重,是气道炎症刺激和痰液分泌增多的反映,长期咳嗽还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进一步恶化哮喘状况。

 

哮喘的病因:探寻“敏感之源”

 

哮喘的发生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遗传与环境因素交织的网络。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这表明哮喘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环境因素:空气中的花粉、尘螨、霉菌、宠物皮屑、二手烟等污染物,都是触发哮喘症状的常见“元凶”。

免疫系统异常: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过度反应,释放化学物质引发气道炎症和痉挛。

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也是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它们能加剧气道炎症,提高气道反应性。

非特异性因素:气道结构异常或发育异常,使得个体对刺激更为敏感,易于发生哮喘。

 

哮喘的治疗:多管齐下,科学管理

 

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

 

药物治疗:

  吸入性药物: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直接作用于气道,减少炎症和痉挛。患者需学会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保持口腔和手部清洁,避免感染。

  口服药物:根据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以确保治疗效果。

  输液治疗:在急性发作或病情严重时,通过静脉输液快速缓解症状,补充所需营养,同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远离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呼吸锻炼:如深呼吸练习、瑜伽呼吸法等,有助于增强呼吸功能,减轻哮喘症状。

 

预防策略: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哮喘而言尤为如此。

 

远离过敏原:识别并避免接触个人敏感的过敏原,是预防哮喘发作的第一步。

生活习惯改善:建立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选择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

室内环境优化:定期清洁家中,保持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积累。

坚持用药:即使在没有明显症状时,也应遵循医嘱规律使用控制药物,以维持气道稳定,预防发作。

 

紧急处理:冷静应对,迅速行动

 

当哮喘突然发作时,迅速而正确地处理至关重要。

 

调整呼吸与体位:立即让患者采取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松开衣物,减少胸部和腹部的压迫感,保持呼吸顺畅。

提供氧气:如有条件,立即给予氧气,以缓解缺氧症状,减轻呼吸困难。

使用急救药物:迅速使用快速吸入型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这类药物能迅速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呼吸困难。若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口服缓释茶碱类药物,并继续吸入糖皮质激素气雾剂。

脱离过敏原:迅速将患者移至无过敏原的环境,避免进一步刺激。

心理支持:保持冷静,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减轻其恐慌和焦虑情绪。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如症状持续加重或不缓解,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结语

哮喘虽为慢性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应对,患者完全可以享受自由呼吸的快乐生活。关键在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了解哮喘的每一个细节,从日常预防到急性发作的紧急处理,每一步都需精心规划,严格执行。同时,社会应给予哮喘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健康的生活环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