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9月2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为何说“伤筋动骨一百天” - 数字报刊系统 产后出血:这些知识能救命 胃癌早发现:钡餐检查的“火眼金睛” 为何说“伤筋动骨一百天”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影像技术的功劳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何说“伤筋动骨一百天”

作者:泸县第二人民医院 张忠均


 

说起“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句话可真是深入人心,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医学智慧?中医骨伤学,这个听起来既古老又神秘的领域,其实藏着不少现代科学也难以解释的奥秘。今天,咱们就来一场深度揭秘,看看为何“伤筋动骨”真的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来恢复!

一、伤筋动骨,不只是说说而已

首先,咱们得明白,“伤筋动骨”可不是简单的磕磕碰碰。在中医理论中,“筋”指的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韧带和肌腱,而“骨”自然就是咱们的骨头了。这两样东西一旦受伤,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恢复起来慢得就像蜗牛爬!

1. 筋伤:韧带和肌腱的考验

·     韧带和肌腱:它们就像橡皮筋,有弹性,但拉得太狠就会断。一旦受伤,修复起来可不容易,因为它们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差,营养和氧气难以到达受伤部位。

·     炎症反应:受伤后,身体会启动炎症反应,肿胀、疼痛随之而来。这个过程虽然必要,但也会拖延恢复时间。

2. 骨伤:骨折的复杂恢复

·     骨折类型:从简单的裂纹到复杂的粉碎性骨折,恢复时间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骨头需要重新生长、愈合,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骨痂形成:骨折后,身体会形成一层“痂”,也就是骨痂,来保护受伤部位。但这层痂需要慢慢硬化,变成真正的骨头,时间自然少不了。

二、一百天,不是随便说说

一百天”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医骨伤学认为,筋和骨的恢复需要经历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不能少,也不能急。

1. 急性期:消炎止痛

·     受伤后的前几天到几周,是急性期。这时候,身体的主要任务是消炎、止痛,减少肿胀。所以,冷敷、吃止痛药都是必要的。

·     但这并不意味着恢复就开始了,这只是为后面的修复工作打基础。

2. 修复期:慢慢长肉

·     接下来,就是修复期了。这时候,筋和骨开始慢慢修复,但速度很慢。特别是对于筋来说,由于没有丰富的血液供应,修复过程更是缓慢。

·     对于骨头来说,骨痂开始形成,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愈合还需要时间。

3. 改造期:重塑结构

·     最后,就是改造期了。这时候,筋和骨的结构开始重塑,变得更加坚固。但这需要时间,因为身体需要慢慢适应新的结构。

·     所以,“一百天”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具体恢复时间还会受到年龄、体质、伤势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中医的智慧:内外兼修

中医骨伤学的精髓,不仅在于对筋和骨的认识,更在于其独特的内外兼修的治疗方法。

1. 内治法:调理气血

·     中医认为,筋和骨的恢复需要充足的气血支持。所以,内服中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     活血化瘀、补气养血,这些中药的作用就是帮助身体更好地进行修复工作。

2. 外治法:手法复位、针灸理疗

·     对于骨折来说,手法复位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通过手法调整骨折位置,使其更好地愈合。

·     针灸理疗也是中医的拿手好戏。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过程。

四、现代科学的解读

当然,中医骨伤学的智慧并不是孤立的。现代科学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着不少科学道理。

1. 细胞生物学:修复与再生

·     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筋和骨的修复其实就是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过程。这需要时间,因为细胞需要分裂、增殖,形成新的组织。

·     中医的内外治法,其实就是在为这个过程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 生物力学:结构与功能

·     生物力学告诉我们,筋和骨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一旦受伤,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     中医的复位和理疗方法,其实就是在帮助筋和骨恢复正确的结构,从而恢复其功能。

五、总结:伤筋动骨,真的不易

   “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俗话,背后蕴含着中医骨伤学的深厚智慧和现代科学的严谨解释。

·     复杂性:筋和骨的恢复过程复杂而漫长,需要经历多个阶段。

·     内外兼修:中医的治疗方法注重内外兼修,既调理气血又修复结构。

·     科学道理:现代科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中医骨伤学的智慧和价值。

所以,如果你不幸“伤筋动骨”了,别急,慢慢来。给身体一点时间,也给中医骨伤学一点时间。相信在它们的共同努力下,你一定能早日康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