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8月0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药如何帮助你缓解胃痛 - 数字报刊系统 电解质检查——身体缺啥早知道 泌尿结石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如何识别并应对医院感染风险 中药如何帮助你缓解胃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药如何帮助你缓解胃痛

作者:柳州市中医医院 李军权


胃痛,这一看似寻常却又频繁困扰着许多人的症状,往往与我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乃至情绪状态息息相关。当胃痛来袭时,那种难以言喻的不适感不仅影响了我们的食欲,更可能波及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在寻求缓解之道时,中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的自然疗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认识胃痛:揭开“胃”的秘密

胃痛的定义与分类

胃痛,指发生在胃部的疼痛感觉。根据病程的长短,胃痛可分为急性胃痛和慢性胃痛。急性胃痛往往起病急骤,疼痛剧烈,多由饮食不当、情志刺激等因素诱发;而慢性胃痛则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常与脾胃虚弱、气血不和等体质因素有关。

胃痛的常见原因

胃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主要包括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胃火炽盛等体质因素;外因则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寒邪等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胃的生理功能受损,从而产生疼痛。

 

中药缓解胃痛的原理: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治疗胃痛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病因病机,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即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如何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胃痛的发生往往与胃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和密切相关。中药通过其独特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特点,能够温补脾胃之阳,清泻胃火之热;能够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还能够燥湿化痰,消食导滞。这些作用共同作用于人体,使胃部的阴阳得以调和,气血得以顺畅,从而达到缓解胃痛的目的。

标本兼治:中药的独特优势

与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同,中医在治疗胃痛时更注重“标本兼治”。即在快速缓解胃痛症状的同时(治标),更注重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体质(治本)。通过中药的长期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气血得以充盈,从而有效预防胃痛的复发。

 

常见缓解胃痛的中药及用法

生姜:温中止呕的良药

功效:生姜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它就像一把温暖的火焰,能够驱散胃部的寒气,缓解因胃寒引起的胃痛。

适用症:适用于胃寒型胃痛患者,常表现为胃痛喜温喜按、遇寒加重、恶心呕吐等症状。

用法:可将生姜切片泡茶饮用,或加入菜肴中食用。对于胃痛急性发作时,可嚼服几片生姜以迅速缓解疼痛。

陈皮:理气健脾的佳品

功效:陈皮性味苦辛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它能够疏通胃部的气机,缓解因气滞引起的胃胀、嗳气等症状。

适用症:适用于气滞型胃痛患者,常表现为胃痛伴有胃胀、嗳气频作、食欲不振等症状。

用法:可将陈皮泡茶饮用,或与其他药材如茯苓、白术等配伍煎服。此外,陈皮还可作为调料烹饪菜肴时加入。

砂仁:化湿开胃的妙药

功效:砂仁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功效。它能够消除胃部的湿气,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缓解因湿阻中焦引起的胃痛。

适用症:适用于湿阻中焦型胃痛患者,常表现为胃痛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等症状。

用法:砂仁可研末冲服,每次3—5克;也可与其他药材如白术、茯苓等配伍使用;还可作为调料烹饪菜肴时加入以增加香气和疗效。

元胡(延胡索):活血止痛的良药

功效:元胡性味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功效。它像一把锋利的刀刃,能够穿透胃部的瘀血阻滞,缓解因血瘀引起的胃痛。

适用症:适用于血瘀型胃痛患者,常表现为胃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

用法:元胡多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也可制成中成药如元胡止痛片供患者服用。

党参:补中益气的佳品

功效:党参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它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从而缓解因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

适用症: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胃痛患者,常表现为胃痛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用法:党参可炖汤饮用或煮粥食用;也可与其他药材如黄芪、白术等配伍煎服以增强疗效。

 

结语

中药在缓解胃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并非万能之药,也并非人人适用。在使用中药治疗胃痛时,我们需要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结合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中药并注意饮食调养和用药安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