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中,如果发现甲状腺存在结节,临床医生往往会建议进一步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而当B超结果显示需要更深入的诊断时,“进行穿刺送病理”这一建议便可能摆在你的面前。这时,你可能需要接受一次超声引导下的甲状腺细针穿刺(FNAC)。那么,这项检查究竟是怎样的?穿刺后得到的病理报告又该如何解读呢?本文将为你详细解答。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是什么?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FNAC)是一种通过细针穿刺甲状腺结节,获取细胞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这项检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以确保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获取的细胞样本会被制成涂片,由专业的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病理报告的制作与解读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制作一份病理报告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实际上,一张完美的涂片需要经过病理技师多达十几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确保细胞形态清晰、易于观察。病理医生在拿到图片后,会仔细分析细胞的形态、大小、颜色以及核的变化等特征,并结合超声图像、甲状腺功能和临床症状等信息,给出综合性的判断。
病理报告上会有一个简单的诊断名词,你可以根据以下解释进行初步的了解:
Ⅰ类:无法诊断或标本不满意。这可能是由于仅有囊液、标本几乎无细胞或其他原因(如血液遮盖、凝固假象、干燥假象等)导致的。此时,恶性风险约为5%—10%,临床处理通常为3个月后超声引导下重复细针穿刺。
Ⅱ类:良性病变。这包括符合良性滤泡性结节(如腺瘤样结节、胶质性结节等)、慢性淋巴细胞性(桥本氏)甲状腺炎、肉芽肿性(亚急性)甲状腺炎等。此时,恶性风险为0%-3%,一般仅需随访(间隔6—12个月),无需手术。
Ⅲ类: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或意义不明确的滤泡性病变。此时,恶性风险为6%—18%。处理意见通常为建议3个月后再次行穿刺活检或分子检测。
Ⅳ类: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此时,恶性风险为10%—40%。处理意见为可以进行分子检测,或者选择诊断性腺叶切除手术。
Ⅴ类:可疑恶性。此时,恶性风险为45%—60%,处理意见为建议术中冰冻确定诊断,并选择甲状腺大部或全切手术及分子检测。
Ⅵ类:恶性。此时,恶性风险为94%—96%,大部分为乳头状癌。处理意见为甲状腺大部或全切手术,并进行分子检测。
不同分类的结节如何处理?
根据病理报告的结果,不同分类的结节有不同的处理建议:
对于Ⅰ类结节,由于标本无法诊断或不满意,建议在3个月后进行超声引导下的重复细针穿刺,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
对于Ⅱ类结节,由于是良性病变,恶性风险极低,因此一般仅需定期随访(间隔6—12个月),无需手术治疗。当然,如果结节较大或引起压迫等症状时,也可以考虑手术。
对于Ⅲ类结节,由于意义不明确,建议在3个月后再次进行穿刺活检或分子检测,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在等待期间,可以选择定期复查或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手术。
对于Ⅳ类结节,由于存在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的可能性,因此建议进行分子检测或选择诊断性腺叶切除手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对于Ⅴ类和Ⅰ类结节,由于恶性风险较高或已经确诊为恶性,因此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和分子检测结果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分子检测的作用与意义
分子检测在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辅助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特别是对于Ⅲ类和Ⅳ类的患者。同时,分子检测还可以对肿瘤的恶性风险进行评估,为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常用的分子检测指标包括BRAF突变、RAS突变、TERT突变、P53突变及RET/PTC重排等。
如何科学应对甲状腺结节?
面对甲状腺结节,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恐慌。在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结节后,应及时就医并进行B超检查。如果B超医生建议进行穿刺送病理,那么接受一次超声引导下的甲状腺细针穿刺(FNAC)是必要的。在等待病理报告期间,可以与医生沟通并了解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的结果。
总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是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手术。该方法通过细针穿刺获取甲状腺结节细胞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科学解读病理报告,并结合医生的建议,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应对甲状腺结节问题,确保得到恰当的治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