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8月0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补血的误区及解析 - 数字报刊系统 儿童哮喘:了解病因 正确防治 补血的误区及解析 凝血功能检查 止血的奥秘在这里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血的误区及解析

作者: 广西水电医院 杨文锦


张阿姨和邻居李婶坐在小区的长椅上聊天。张阿姨面色苍白,不时地揉揉太阳穴,显露出几分疲惫。“你是不是最近工作太累了,看上去血气不足啊?”李婶关切地问道。张阿姨苦笑说:“是啊,最近总觉得头晕乏力,家人都说我脸色不好,可能是血少了,得补补。”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张阿姨在内,都误以为贫血就是血少了,其实不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贫血的神秘面纱。

贫血的定义与真相

1. 贫血的准确定义

贫血,并非如字面意思那样简单理解为“血液中的血少了”。在医学上,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中负责运输氧气的红细胞或其内含的血红蛋白不足,导致身体各部位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

2.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角色

红细胞,作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和全身组织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而血红蛋白,则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当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时,血液的携氧能力就会降低,从而引发贫血。

贫血的常见类型与原因

1. 贫血的类型

·   缺铁性贫血:这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生成不足,最终导致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这两种营养素是红细胞DNA合成所必需的。缺乏时,红细胞无法正常分裂增殖,形成体积大但功能低下的巨幼细胞,导致贫血。

·   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因素(如感染、药物等)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2. 贫血的原因

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消耗等内因,也有失血过多、药物副作用等外因。例如,长期素食或节食减肥可能导致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摄入不足;慢性肾病、肝病等慢性疾病可影响红细胞生成或破坏过多;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则是常见的失血原因;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贫血。

补血误区大揭秘

误区一:贫血就是血少,多吃补血食物就行

解析:这一误区在于将贫血简单地等同于血液总量的减少,而忽视了贫血的本质是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不足。虽然饮食调理对于贫血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有一定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由疾病引起的贫血,单纯依靠食物补充往往难以奏效。

正确做法:根据贫血的类型和原因进行个性化治疗。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除了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类、豆制品等)外,还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进行补充。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对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则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而对于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复杂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则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误区二:红枣、阿胶等食物能快速补血

解析:红枣、阿胶等食物确实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对改善贫血症状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它们并不能直接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因此不能作为治疗贫血的主要手段。

正确做法: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是预防和改善贫血的基础。在保证充足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等)的同时,适当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食物摄入。同时,避免盲目进补和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误区三:贫血是小问题,不用看医生

解析:这一误区忽视了贫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长期贫血不仅会导致身体各部位缺氧、功能下降,还可能引发心脏病、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发现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正确做法: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是预防贫血等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旦发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和病因,并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结语

贫血并非简单的“血少了”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性疾病。通过了解贫血的定义、类型、原因及常见误区,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认识和预防贫血。同时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并遵医嘱治疗是预防和改善贫血的重要措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