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8月0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如何预防和应对中暑 - 数字报刊系统 胰岛素的秘密 如何预防和应对中暑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饮食护理 帕金森病与老年痴呆的区别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预防和应对中暑

作者: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 韦振康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人们很容易遭遇中暑的困扰。中暑不仅让身体感到极度不适,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在热浪来袭时,保护自己尤为重要。本文将为您揭示中暑的奥秘,并为您提供预防和应对中暑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增强防范意识,迎接炎炎夏日的挑战。

 

中暑概述

 

中暑,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导致的一种急性疾病。当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身体对热量的调节功能会逐渐丧失,致使体内热量过度积聚,引发中暑。中暑与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某些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容易成为中暑的高危人群。

 

中暑的识别与预防

 

1.中暑的症状因人而异,但通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口渴、心悸等。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急救,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2.要预防中暑,首先要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在炎热的天气里,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中午时分。其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选择早晚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并保证充足的休息。此外,要保持水分补充,多喝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并使用防晒用品如太阳镜、遮阳帽等来保护皮肤和眼睛。

 

热浪来袭时的应对措施

 

在热浪来袭时,人体容易感到不适,甚至引发中暑。此时,应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保护自己。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在高温天气下情绪激动或从事高强度活动。其次,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尤其是在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如果必须在户外活动,应尽量选择阴凉处躲避阳光,并适时休息以避免身体过度疲劳。此外,要适当调整饮食,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保持身体营养均衡。

 

中暑的急救处理

 

中暑的急救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停止活动,并帮患者脱去多余或者紧身的衣物。

2. 补充液体: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3. 物理降温:将毛巾放入凉水中浸湿,取出拧至不滴水后,放在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进行降温。也可准备若干冰袋,用毛巾包裹好后放在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等处。还可以向患者全身喷洒自来水或者直接将其置于浴缸或水盆中降温。

4. 人工散热: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造成感冒。

5. 冰敷:亦可头部冷敷,应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冰块、冰棍、冰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帮助体表温度降低。

6. 调整体位: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在物理降温同时将其翻转至侧卧位,方法为:抬起患者近侧手臂,向上放在头的一侧,将患者远侧胳膊放在近侧脸颊下方,使其远侧腿屈曲,足部置于近侧腿膝关节下方。施救者一只手抓住患者远侧肩头或肘部,另一只手抓住其屈曲的膝盖,同时将其翻转至侧卧位,调整患者头部,使其仰头,调节脸颊下方的手掌位置,使嘴巴低于喉头位置;最后调整患者腿部位置使其稳定,维持这种姿势,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及脉搏等情况,直至医护人员到场。

 

公众教育与培训

 

公众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公众对中暑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社区、媒体等,向公众普及中暑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急救处理技能。此外,还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和演练,让公众亲身体验和学习中暑急救处理技能。在培训中,我们可以教授公众如何识别中暑的症状、如何采取急救措施、如何使用防暑降温药品等。通过这些公众教育和培训,我们可以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中暑的发生率和危害。

 

总结

 

中暑危机是夏季常见的健康问题,热浪来袭时更是容易发生。为了保护自己,我们需要了解中暑的预防措施和急救处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身体水分,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合理饮食和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如果不幸遭遇中暑患者,要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医院就诊。此外,还要积极参与防暑降温活动,发挥社会互助精神,共同度过炎炎夏日。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提高公众对中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应对热浪天气带来的健康挑战。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