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疾病的诊断中,有一种常见的心电异常现象叫做“心室预激”。那么,什么是心室预激?它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心室预激现象的概述
(1)心室预激是指心脏电信号在心室传导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电信号在正常情况下需要经过一定的传导路径到达心室,引起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心室预激的心脏解剖基础是:除了正常的心脏传导路径外,还存在额外的传导路径,我们称之为旁路。其包括房室旁路、束室旁路、房束旁路等。室上性的冲动会沿着旁路,提前激动部分心室肌,导致心电图上出现特定的波形变化。
(2)心室预激与心脏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约1%-3%的人群存在心室预激现象,而且男性多于女性。尽管大部分心室预激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异常现象可能会导致心动过速,甚至引发心房颤动等问题。心电图存在心室预激现象、临床症状、心动过速发作史,三者并存,称之为预激综合征。因此,了解心室预激并学会如何识别和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二、心室预激现象的成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家族中存在心脏病史,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异常,从而引发心室预激现象。
2.解剖因素:心脏解剖结构异常如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等,可能导致心室预激现象的发生。
3.诱发因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药物使用等情况下,可能会诱发心室预激现象的发作或加重。
三、心室预激现象的识别与诊断
要识别和诊断心室预激现象,医生通常会进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室预激。
(1)在心电图检查中,医生会观察到一些特定的波形变化。例如,在心室预激的情况下,心电图上可能会出现PR间期缩短、QRS波群出现预激波、QRS波增宽、ST-T段改变等特征性表现。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室预激现象。
(2)除了心电图检查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其他检查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例如,运动负荷试验可以评估心脏的储备功能和运动耐量;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动态心电图则可以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心电图变化;食道调搏可以进一步检测房室结及旁路的不应期,检测是否能诱发心动过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制定诊疗方案。
四、 心室预激现象的应对策略
1.无心动过速发作的心室预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对心率进行自我监测,不适随诊。
2.一般处理:若心动过速发作时,无法及时就医且无药物对症治疗,可尝试做吞咽动作、按压眼球、刺激上颚、弯腰、憋气等。这些动作能刺激迷走神经,减缓心率甚至暂时终止心动过速发作。但是,更好的处理方案是尽快就医,并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完善心电图检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资料。
2. 药物治疗:对于心室预激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可帮助减缓心率、缓解心慌等症状。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需按时服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3. 非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宜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其中,射频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插入至心脏内,对旁路进行热能消融,从而根治心动过速的发作。射频消融手术需在专业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患者需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
4.生活调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慌等症状。
5.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检查是预防心室预激现象的重要措施。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心室预激现象的发展,避免病情恶化。
6. 心理调适:心室预激现象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进行心理调适是非常必要的。患者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参加心理辅导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正确面对疾病。
7.预后及注意事项: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或完全缓解预激综合征所导致的心动过速,但无法根治。射频消融术能有效根治大部分心室预激综合征患者。然而,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仍然是必要的。
五、如何正确看待心室预激现象
尽管心室预激现象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不会对身体产生太大影响的。因此,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和恐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