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7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痔疮患者日常该如何保养 - 数字报刊系统 血凝:血液中的“交通警察” 在工作中有效实施患者安全管理 痔疮患者日常该如何保养 癫痫:控制发作,自在生活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痔疮患者日常该如何保养

作者:桂林市灵川县妇幼保健院 蒋梦妤


 

“哎哟,这痔疮可真烦人啊!”相信很多痔疮患者都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痔疮,这个看似小小的问题,却常常给人们带来诸多不适和困扰。它就像是一个不请自来的“捣蛋鬼”,在人们的生活中时不时地制造些麻烦。但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痔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进行保养,让这个“捣蛋鬼”乖乖听话,还我们一个舒适自在的生活。

认识痔疮真面目

痔疮,其实就是直肠下端或肛管周围的静脉丛充血、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它的出现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长期久坐、久站,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便秘或腹泻,怀孕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诱发痔疮。

痔疮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病症,它有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之分。内痔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和痔核脱出,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贫血;外痔则可能会引起肛门坠胀、疼痛和异物感,让你坐立难安;而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更是让人苦不堪言。

饮食保养秘籍:吃对食物很重要

对于痔疮患者来说,饮食可是保养的关键一环。

ü  要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像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减少便秘对痔疮的刺激。例如,芹菜富含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苹果含有果胶,对肠道健康也非常有益。

ü  要多喝水,保持肠道湿润,避免大便干结。每天至少要喝 1500-2000 毫升的水,可以分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ü  辛辣刺激性食物一定要少吃或不吃,它们就像是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痔疮的“怒火”。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会刺激肠道和肛门,加重痔疮症状。同时,还要避免过度饮酒,酒精也会对肠道和肛门造成不良影响。

ü  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不要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助于痔疮的恢复。

生活习惯要养好:细节决定成败

1.避免久坐久站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导致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加重痔疮症状。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都要记得定时起身活动活动,伸伸懒腰,走动几步。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坐着,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一下,或者在座位上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不要憋便,每次排便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来说,排便时间控制在 5-10 分钟为宜。排便时不要看手机、看书等,集中精力尽快解决“战斗”。

3.保持肛门清洁

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注意不要用粗糙的卫生纸用力擦拭,以免损伤肛门皮肤。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专门的肛门清洗器进行清洗。

4.适当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肠道蠕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运动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还可以锻炼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痔疮。

日常护理小妙招:贴心呵护每一天

1.坐浴:每天用温水坐浴,可以缓解肛门的不适和疼痛。在水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等药物,效果会更好。

2.提肛运动:经常做提肛运动,能够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对痔疮的预防和恢复都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做法是:吸气时收缩肛门,持续 5 秒后放松,重复 10-15 次为一组,每天可以做 3-4 组。

3.正确使用痔疮膏等药物:如果痔疮发作,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痔疮膏等药物进行治疗。但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间。

 

心理调节不能忘:保持乐观的心态

很多痔疮患者因为疾病的困扰而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但要知道,心理状态对病情的恢复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痔疮,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和保养。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就医治疗要及时: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如果痔疮症状严重,如大量出血、痔核脱出无法回纳、剧烈疼痛等,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害怕手术而拖延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帮助你尽快摆脱痔疮的困扰。

结尾:与痔疮说再见

痔疮虽然麻烦,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保养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就一定能够战胜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关爱自己的肛门健康,与痔疮彻底说再见!相信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舒适。记得,保养痔疮,就是在为自己的健康加分,为幸福生活助力!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