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这一发生于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常伴随下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而加剧了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在西方,该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1-12%,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为2.2%-8%。深入了解这一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对于我们有效管理和控制它至关重要。
一、慢性鼻窦炎的症状
慢性鼻窦炎的症状多样,常见的包括:
1. 鼻塞:由于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反应性肿胀,鼻腔变得狭窄,导致鼻塞。这种鼻塞可能是间断性的,但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经历持续性的鼻塞。
2. 流涕:患者常常会有黏脓性的鼻涕,有时伴有鼻后滴漏。若感染涉及厌氧菌或牙源性感染,鼻涕可能带有恶臭。
3. 头面部疼痛:疼痛通常集中在眼眶周围和后脑区域。疼痛的确切位置取决于受影响的鼻窦,且通常以患侧为主。疼痛可能会随着体位的改变而加重或减轻。
4. 嗅觉障碍:长期的鼻腔肿胀可能会对嗅区造成压迫,导致嗅觉敏感度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5.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还会经历全身性症状,如乏力、咳嗽和失眠等。
二、慢性鼻窦炎的病因
慢性鼻窦炎通常与细菌、病毒或真菌的慢性感染有关,这些感染往往与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相结合。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同时患有支气管哮喘或变应性鼻炎,这进一步复杂化了疾病的病程。
三、慢性鼻窦炎的综合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鼻窦炎,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治疗:
对于没有鼻息肉和解剖学变异的患者,规范的药物治疗通常能够取得痊愈的效果。治疗手段包括:
1.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鼻内镜手术后的预防感染。常选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的抗生素,例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
2.鼻用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在减少黏膜充血和防止复发方面效果显著,且长期使用相对安全。使用后注意用清水漱口,可进一步减少副作用。
3.抗过敏药物:对于合并变应性鼻炎且卡他症状明显的患者,抗过敏药物能够降低过敏反应并减轻黏膜水肿。
4.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和苯肾上腺素,适用于短期缓解鼻塞,但不建议长期使用。
5.黏液溶解促排剂:这些药物能促进黏膜纤毛运动,帮助排出炎性分泌物。
6.鼻腔冲洗:在分泌物较多时尤为有效,能显著改善症状,也是鼻内镜术后常用的辅助手段。
(二)、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治疗:
对于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如果症状改善,可继续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6个月,如果无明显改善,一方面可以考虑手术,一方面以加大鼻用糖皮质激素用量。
对于合并解剖异常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选择行功能鼻内镜手术。鼻内镜手术主要是恢复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通常、纠正鼻腔解剖异常、清除不可逆的病变,尽量保留健康的鼻腔鼻窦黏膜组织,从而实现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重建。
对于复发性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慢性鼻窦炎可考虑术中植入鼻窦缓释激素全降解支架,直接作用于鼻腔鼻窦内,长期缓慢释放,药物浓度持续,较传统鼻用糖皮质喷雾,能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四、术后治疗与护理
手术后的治疗同样重要,它有助于降低慢性鼻窦炎的复发率。以下是术后治疗的关键步骤:
1.鼻腔冲洗:持续4周以上的鼻腔冲洗可以保持鼻腔的清洁,并冲洗掉术后形成的痂皮和分泌物,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2.鼻用糖皮质激素: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至少12周,可以显著降低鼻腔黏膜的充血和免疫反应,促进鼻腔和鼻窦黏膜的重塑。
3.鼻内镜术后清理:术后连续4周,每周进行1次鼻内镜术后清理,以清除大块、质硬的痂皮和难以排出的黏稠分泌物,有助于重建鼻腔和鼻窦的引流功能。
4.定期随访:术后持续随访3-6个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复发的风险。
综上所述,慢性鼻窦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必要的手术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术后的定期随访和坚持药物治疗同样重要,这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患者的积极参与,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这一慢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