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7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如何应对双相情感障碍 - 数字报刊系统 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秘籍 细胞学检查:健康“守门人” 胃镜巧治胃出血 如何应对双相情感障碍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应对双相情感障碍

作者: 四川省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梁银芳


当我们谈及心理健康问题,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D)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困惑的名词,实际上描述了一种情绪在狂躁与抑郁之间剧烈波动的状况。对于那些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来说,他们的情绪就像乘坐了一辆无法控制的过山车,时而冲上云霄,时而跌入谷底。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概述

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障碍,其特征是情绪的极端波动。患者可能会在狂躁和抑郁两种状态之间循环,这两种状态可能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在狂躁阶段,患者可能会感到异常的兴奋、充满活力,甚至出现冲动行为和不良决策。而在抑郁阶段,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悲伤、失去兴趣和活力,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这种情绪波动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受阻,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学会如何应对,对于患者及其亲友来说至关重要。

 

二、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1.狂躁阶段的症状

情绪高涨,过度兴奋:患者在狂躁发作期间会经历异常高涨的情绪,可能感到极度快乐、兴奋或充满能量。这种情绪高涨往往表现在表情活跃、笑容满面,且话多难以安静下来。

思维活跃,语速加快: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狂躁症患者的思维变得非常活跃,联想速度加快。这会导致他们说话滔滔不绝,有时甚至不顾听众的感受,且语速比平时明显加快。

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极度社交活跃,寻求刺激,忙碌不停

睡眠需求减少即使睡眠时间显著减少也不感疲倦

冲动行为:患者在狂躁发作期间可能表现出冲动、不顾后果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过度消费、不安全的性行为等。此外,他们还可能出现荒谬的决策,如过度花钱、性冒险等。

自尊心膨胀,甚至产生妄想夸大自我价值,有时产生不切实际的自大或妄想

2.抑郁阶段的症状

持续的情绪低落沮丧状态可能持续数周以上

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抑郁阶段患者往往对平时喜欢的活动或爱好失去兴趣,甚至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感到无趣。

体重和食欲的显著变化: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的情况,导致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

睡眠障碍:这可能表现为失眠,即难以入睡、睡眠浅或早醒;也可能出现嗜睡的情况,即睡眠时间过长或白天也感到困倦。

感到疲劳或无精打采:即使在没有进行体力活动的情况下,患者也可能感到持续的疲劳和精力不足。

自责和无价值感:患者往往对自己持有消极的看法,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甚至对过去的失败或错误感到过度的自责和内疚。

注意力难以集中:抑郁阶段患者可能发现自己在工作、学习或日常生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效率降低和容易出错。

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或行为: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尝试自杀行为。这是患者抑郁中最危险的症状之一,需要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三、如何应对双相情感障碍

面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自我管理来应对。

1.药物治疗:是稳定情绪的关键。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用情绪稳定剂、抗抑郁或抗精神病药。这些药物有助于平衡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教育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增强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的能力。此外,家庭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庭成员更好地沟通和支持彼此。

3.自我管理:患者可以通过记录情绪变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刺激性物质(如咖啡因、酒精等)以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锻炼、冥想等)来进行自我管理。此外,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网络也是至关重要的,亲朋好友的理解和支持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四、给亲友的建议

1.了解疾病:深入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患者的行为和情绪。

2.提供支持:在患者情绪波动时给予坚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理解和陪伴。

3.保持沟通:与患者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4.尊重隐私: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不要过分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决策。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发现患者的情况持续恶化或出现自残、自杀等危险行为,请立即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或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

 

结语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且多变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就像一辆失控的过山车,让患者的情绪在狂躁与抑郁之间剧烈波动。然而,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自我管理等方法,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亲友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