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6月2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外伤出血的止血方法 - 数字报刊系统 中西医结合让高血压“低头” 剖腹产手术的护理秘籍 外伤出血的止血方法 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有讲究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伤出血的止血方法

作者:北海市人民医院 姚乐


 

外伤出血,源于外力造成的血管破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紧急情况。无论是轻微擦伤还是严重创伤,都可能引发出血。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甚至挽救生命的关键。了解外伤出血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的止血技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面对突发情况,让我们从容应对,守护生命安全。

 

外伤出血的基本知识

 

外伤出血主要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种类型。动脉出血通常呈现鲜红色,血流速度快,量多;静脉出血则呈现暗红色,血流速度相对较慢;毛细血管出血则多为渗血,量较少。根据出血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出血。轻度出血一般可自行止血,而中度和重度出血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外伤出血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及并发症。轻度出血可能导致伤口感染,影响愈合;中度出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重度出血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在外伤出血时,我们必须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减少血液流失。

 

止血方法大揭秘

 

1. 直接压迫法

 

直接压迫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止血方法。适用于小面积、浅表的伤口出血。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等物品覆盖伤口,然后用手指或手掌直接压迫伤口,保持一定的压力,使血管闭合,达到止血的目的。在压迫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组织损伤。同时,要持续观察伤口情况,如发现出血未止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使用直接压迫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确保伤口清洁,避免感染;二是要定期更换压迫物品,保持伤口干燥;三是要避免长时间压迫,以免导致局部缺血坏死。

 

2. 抬高受伤部位法

 

抬高受伤部位法适用于四肢部位的出血。通过抬高受伤部位,降低血液流向伤口的压力,有助于减缓出血速度。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受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用绷带或衣物等物品固定住,保持一段时间。在抬高受伤部位时,要注意保持舒适,避免过度用力或过度拉伸导致二次伤害。

 

3. 使用止血带法

 

对于四肢部位的大血管出血,使用止血带法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止血带可以是专业的医用止血带,也可以是宽绷带、布条等物品。具体操作步骤是:在伤口上方找到适当的部位,用止血带紧紧捆绑住,阻断血液流向伤口。在使用止血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止血带,确保宽度适中、材质柔软;二是要正确捆绑止血带,避免过紧或过松;三是要记录使用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要松开止血带,避免长时间阻断血液导致组织坏死。

 

需要注意的是,止血法并非万能,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使用止血带法时,务必遵循专业人员的指导,确保操作正确。

 

4. 止血药物及敷料使用

 

在止血过程中,止血药物与敷料的使用同样关键。云南白药、凝血酶等止血药物能有效加速血液凝固,但使用时需遵循说明书,避免过量导致不良反应,并留意药物是否过期。同时,选择合适的敷料至关重要。干净的纱布、棉球等可作为理想敷料,覆盖伤口,吸收血液并保护创伤面。选择敷料时,务必确保其无菌且无刺激性,以预防过敏或感染,确保止血过程既安全又有效。

 

特殊情况下的止血方法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头部外伤出血、肢体骨折伴出血或胸腹部外伤出血等,需要采取特殊的止血方法。对于这些情况,建议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在等待过程中,可以尝试用干净的物品压迫伤口,减缓出血速度,为专业人员争取救治时间。

 

外伤出血后的急救与后续处理

 

止血只是外伤出血急救的第一步,后续的观察与护理同样重要。在止血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发现出血未止或伤口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促进伤口恢复。

 

此外,及时就医也是外伤出血后的重要步骤。专业医生可以对伤口进行彻底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就医过程中,要如实向医生描述受伤情况和止血过程,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结语

 

外伤出血是常见紧急情况,掌握止血方法至关重要。通过本文,您已深入了解外伤出血的止血技巧,包括判断伤口类型、选择止血方法以及后续护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外伤。面对出血时,请保持冷静,采取正确止血措施。止血非简单包扎,需综合判断与护理。掌握这些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环境。让我们珍惜生命,远离伤害,共创美好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