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6月2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夏秋的热还有一种叫“登革热” - 数字报刊系统 腹胀的病因、治疗与护理指南 胸外伤后,日常护理怎么做 如何安全使用非处方药 夏秋的热还有一种叫“登革热”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秋的热还有一种叫“登革热”

作者: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 张波涛


 

 

5月立夏已至,晴雨难测,热浪开始袭来,又到了蚊子孳生的季节,登革热也悄然开始出现。我国自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暴发登革热流行以来,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浙江等省份曾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那我们该如何防治登革热?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登革热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

 

感染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3期,即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仅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1. 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骤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除发热外,患者还可出现以下症状: 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乏力,恶心、呕吐以及纳差,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热期一般持续3~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或融合成片的红斑疹,其中可见有散在小片的正常皮肤,如红色海洋中的岛屿,简称“皮岛”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

2. 极期: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此时期,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球结膜水肿、四肢渗漏征、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出现如低体温、心动过速、四肢湿冷、脉搏细弱、脉压缩小或测不到血压等表现。随着休克加重和持续,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少数患者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 ( 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严重者可出现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端坐呼吸,气促、呼吸困难,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行为异常、颈强直,腰痛、少尿或无尿,深度黄疸等严重脏器损害的表现。重症登革热患者死亡通常发生于极期开始后 24~48小时。

3. 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可有皮肤瘙痒。

4. 出现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1)老人、婴幼儿和孕妇;(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肾病及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者;(3)伴有免疫缺陷病者。家中以上人群,需重点观察。同时及时发现早期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1)退热后病情恶化或持续高热一周不退;(2)严重腹部疼痛;(3)持续呕吐;(4)胸闷、心悸;(5)昏睡或烦躁不安;(6)明显出血倾向 ( 黏膜出血或皮肤瘀斑等);(7)少尿,如有相关情况时,需马上就医,降低死亡率。

 

登革热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隔离、早治疗。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一般处理及预防性治疗等措施。老年人、孕妇、伴有基础疾病者应及时住院诊治,并给予密切观察及补液治疗。根据患者意愿可予中医药辨证治疗。

 

登革热应如何预防?

 

1. 防蚊灭蚊:这是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措施。需要杀灭成蚊,减少病毒传播者。同时,要定期清除室内外积水,防止伊蚊的孳生。

2. 切断传播途径:除了灭蚊,还可以通过翻盆倒罐,清理室内外垃圾和积水等方式,消除伊蚊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3. 个人防护: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尽量减少皮肤裸露的部分,避免伊蚊叮咬。同时,可以使用防蚊驱避剂,增加一层防护。

4. 及早发现并隔离患者:特别是发热5天内的患者,这是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的关键。一旦发现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防蚊隔离。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蚊媒传染病,夏秋季节高发。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以及及早发现并隔离患者,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预防登革热的行动中,从自身做起,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