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障碍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社交能力的疾病,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上海儿童医疗中心团队的最新研究显示,我国上海5-6岁儿童群体的发育性语言障碍发病率为8.5%。这一结果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权威发病率研究基本吻合(7%—9%),8.5%儿童语言障碍发病率,这意味着,在一个40人的班级里,就有3名儿童患有这一疾病,这就代表着语言障碍的发生是现代社会儿童的常发疾病。
为了帮助语言障碍儿童康复,中西医结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旨在介绍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策略对语言障碍患者的实际应用效果。
当孩子在语言理解或者语言表达上大幅度地低于同龄人时,常常会表现为不听家长指令、无法回答简单的问题、无法组词造句(比如,说“我玩具”而不是“我想要玩玩具”)、无法使用正确的人称代词、无法和同龄人正常沟通玩耍等等。
这些都是语言障碍的表现,根据DSM-5(美国第5版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中语言障碍的诊断要点为:
1) 儿童在不同的语言领域内(听说读写)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皆有长期困难,障碍常包括低词汇量、牵强的组词组句能力,叙事、对话困难。
2) 儿童语言能力“大幅度地、可量化地”低于同龄儿童语言水平,并导致儿童无法正常社交和他人无法正常交流、无法跟上课业或学习知识。
3) 障碍初发于儿童发育早期。
4) 语言障碍并非由听力或其他感官损伤、神经运动系统障碍,或者其他精神类障碍引起。在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中,这个语言障碍也被称为发育性语言障”。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功能主宰神志、思维、语言、记忆和情感等;脑为奇恒之腑,具有储藏精气的功能,与人体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密切关系,通过经络的传导发挥其主视、听、嗅、味、言等作用。治疗上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通过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来达到康复的目的。西方医学注重病因、病理和症状的细致分析,提倡运用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法给予了患者更多选择。
针对不同类型的语言障碍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策略可以通过、针灸、药物疗法、康复训练、心理疏导以及其他非药物疗法等综合手段进行。
中医康复治疗中针刺头部相关穴位能升发阳气,醒脑开窍,疏通脑络,调整气血,因此对头部部分穴位进行针刺可通经气、调气血,对舌体功能具有促进作用,提升语言功能。同时,中药在语言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常采用草药配方,旨在通过调整患者的身体状况来改善相关症状中医推拿、艾灸等手法也可以在康复过程中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西医康复治疗中的物理治疗、语言训练、认知训练以及行为疗法、执行功能训练等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语言障碍患者。例如,物理治疗可以运用口腔肌力训练来提高患者的发音准确性;语言训练:
1)语言前技能训练:①沟通动机训练;②交流训练;③动作模仿训练。
2)语言理解训练:①声源反应训练;②叫名反应训练;③指令听从训练;④词汇、简单句、复杂句理解训练。
3)语言表达训练:①声音、单词、词汇模仿能力训练;②词汇、简单句、复杂句表达训练等可以提高患儿语言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 认知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思维能力,有助于改善言语发育迟缓的情况。
此外,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策略还强调患者的心理健康。语言障碍患者常常面临沟通障碍和社交困难,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因此心理疏导在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医生和康复师应该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策略在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综合了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然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仍需进一步地研究和实践,以提高其治疗效果,为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进一步提升患儿的社交沟通能力,保证其身心健康,成为一个健康、乐观、积极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