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4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别让缺血性肠病偷走您的晚年健康 - 数字报刊系统 别让缺血性肠病偷走您的晚年健康 双胎妊娠:营养与保健要点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饮食调理建议 痛风检测,尿酸高就是痛风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缺血性肠病偷走您的晚年健康

作者: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 陈玲玲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缺血性肠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肠道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旨在普及缺血性肠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守护老年人的晚年健康。

缺血性肠病,顾名思义,是由于肠道供血不足导致的肠道疾病。当肠道的血管发生堵塞或血流减少时,肠道组织就会因为缺氧而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这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硬化,血流速度减慢,肠道的供血能力也相应减弱。

缺血性肠病的基本知识

1. 发病原因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血管疾病、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肠道局部因素。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是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常见原因。此外,低血压、休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也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病。肠道局部因素,如肠梗阻、肠套叠等,也可能导致肠道供血不足,进而引发缺血性肠病。

2. 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因病情轻重而异。轻症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现剧烈的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肠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 诊断方法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腹部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肠道的供血情况和病变部位。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了解病变的性质。

缺血性肠病的预防与日常保健

1.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预防便秘和降低肠道压力。同时,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血管堵塞的风险。

2.适量运动: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包括肠道的供血。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3.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治疗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对于老年人来说,定期体检是预防缺血性肠病的重要手段。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血管损伤的风险,进而增加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护血管健康。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一旦患上缺血性肠病,及时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改善肠道供血、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缺血性肠病的初期,医生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来改善肠道的供血情况。例如,使用抗凝药物来防止血栓形成,或使用血管扩张剂来增加肠道的血液供应。除了西医常用的抗凝药物、血管扩张剂等,中医中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认为缺血性肠病多属于“肠痹”“腹痛”等范畴,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等,它们能够改善微循环,增加肠道血液供应,从而缓解症状。

2. 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重的患者,介入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通过导管在血管内部进行操作,医生可以精确地扩张狭窄的血管或清除血栓,从而恢复肠道的正常供血。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同样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手术治疗

肠切除及吻合术:对于肠道坏死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医生需要切除坏死的肠道组织,并将剩余的健康肠道进行吻合,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肠造瘘术: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缓解肠道压力或促进肠道愈合,医生可能会进行肠造瘘术,即将肠道的一段引出体外,以便进行后续的护理和治疗。

4.中医特色疗法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疗法在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肠道供血情况;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中药灌肠疗法,将中药煎剂直接灌入肠道内,以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这些特色疗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和应用。

结语

缺血性肠病是老年人面临的一大健康威胁,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病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传播缺血性肠病的相关知识,为他们的晚年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投入和关注力度,为构建健康老龄化的社会贡献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