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噪声污染日益严重,职业性噪声聋逐渐成为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一大隐患。作为劳动者,了解如何有效识别和防范职业性噪声聋,对于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认识职业性噪声聋、如何有效早期识别、防范措施以及确诊后的应对等方面,为大家科普相关知识。
认识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是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导致的进行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可逐渐恢复,但长期如此则难以复原,最终演变为感音神经性聋。噪声不仅损伤听觉,还引发头痛、失眠、高血压等并发症,干扰胃肠功能。车间机器、车辆行驶、建筑施工等均为常见噪声源。长期在此类环境下工作,听力受损程度不一,严重时听力可能完全丧失。职业性噪声聋不仅影响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还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噪声防护,定期听力检查至关重要。
如何有效识别职业性噪声聋
1.认识职业性噪声聋的症状
(1)渐进性听力减退,表现为:看电视、听广播音量开得很大;听不清鸟叫声、虫叫声、电话铃声。
(2)耳鸣:在噪声暴露后或工作结束后,耳朵内常有持续存在的嗡嗡声、蝉鸣声等。
(3)类神经衰弱症状:出现失眠、头晕、头痛、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4)沟通困难:经常需要别人重复或提高声音才能听清。与他人交谈需要对方大声说话,或经常误会他人,答非所问。
2.留意工作环境
(1)工作环境噪声强度:如果你的工作环境经常需要大声喊叫才能沟通,那么很可能存在噪声污染。
(2)工作时间:长时间连续暴露于高强度噪声中,听力损伤的风险会增加。
3.自我检测
(1)听力测试:使用手机应用或专业听力测试设备进行自我测试。
(2)观察症状:留意是否有上述提到的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4.定期职业健康体检
(1)专业听力检查:定期进行电测听检查是识别职业性噪声聋的有效方法。早期纯音听阈测试显示高频听力下降,后累及语频,最终引发感音神经性聋。
(2)医生评估:向医生详细描述你的工作环境和症状,以便医生进行准确评估。
5.同事间的交流
(1)询问同事:如果你的同事也有类似的症状,这可能是一个警示信号。
(2)分享经验:与同事分享你的经验和症状,共同关注听力健康。
6.注意日常生活
(1)家庭交流:如果在家人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别人重复或提高声音,接听电话不自觉提高音量,这可能是听力下降的迹象。
(2)娱乐活动:在听音乐、看电视或听广播时,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需要调整音量或感到音质不佳,这也可能是听力受损的表现。
防范职业性噪声聋的措施
1. 佩戴防护耳塞或耳罩: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佩戴合适的防护耳塞或耳罩可有效预防职业性噪声聋。选择时应考虑工作环境和噪声强度,确保耳塞或耳罩与耳部紧密贴合,定期检查完好性,损坏时及时更换,以保障最佳隔音效果。
2. 调整工作环境: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噪声源是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的关键。应优先采用低噪声设备和技术,降低噪声水平。同时,合理布局、绿化等措施也有助于减少噪声传播,降低对劳动者的影响。
3. 定期监测工作强度:定期监测工作场所噪声水平,掌握劳动者暴露强度和时间。据此调整工作强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保护劳动者听力健康。
4.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定期对接触噪声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并妥善处理;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应及时到职业病专科医院诊断鉴定。
确诊后的应对措施
确诊职业性噪声聋后,劳动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及听力康复,以减轻症状、延缓听力损失。患者应调离噪声岗位,远离噪声源。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提供职业转型和就业指导,帮助确诊劳动者。此外,劳动者应加强自我保护,避免高强度噪声环境,注意良好生活习惯和心态,加强锻炼、改善睡眠、合理饮食,提高免疫力,减轻听力损失对生活的影响。综合治疗、职业转型和个人保护是应对职业性噪声聋的关键。
职业性噪声聋严重威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劳动者应提高警惕,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和自我监测;企业和政府也需加强监管,改善工作环境,提供保护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减少职业性噪声聋,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共建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维护劳动者身心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