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称自闭症,简称孤独症)是儿童早期发生的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及自我照顾能力均较差,有的需要终身照顾,不能回归社会,因此加重了相关家庭及整个社会的负担。孤独症儿童一般在30个月以内发病,且症状因人而异。孤独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宝宝的预后至关重要。
孤独症的早期信号
孤独症的早期信号通常概括为“五不”,即不(少)看、不(少)应、不(少)指、不(少)语、不当。
1. 语言发展迟缓
孤独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通常表现出明显的迟缓。他们通常开始说话的时间较晚,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即“不(少)应”。一些孤独症儿童可能只会使用简单的词语或短语来表达需求,即“不(少)语)”,即使长大后依旧不能理解和使用长难句,比如无法理解“你可不可以帮我把门口的扫把拿给我?”。
2. 社交互动障碍
孤独症儿童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他们缺乏眼神交流,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淡漠,即“不(少)看”。甚至不喜欢拥抱等身体接触。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可能难以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而更倾向于独自行动。
3. 刻板行为和兴趣
孤独症儿童可能表现出刻板的行为和兴趣,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在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即“不当”,如旋转、拍打等,或对特定物品或活动过度着迷。他们会有很明显的刻板行为,如长时间不间断地盯着电风扇、转动的轮子看等。同时存在感知觉异常,比如身体无目的摇晃,对声音(冲马桶、洗衣机等)敏感等。
如何区分孤独症与其他发育问题
虽然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等发育问题都可能影响儿童的语言和社交能力,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例如,孤独症儿童通常在器官、外貌上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语言发育迟缓并不是一类明确的疾病,这通常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产生的、能够康复的现象,通常在一段时间的语言教育后能够回归正常水平;而智力障碍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外貌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为了准确区分这些问题,家长应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行为观察、发展评估和相应的医学检查。医生将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评估他们在社交、粗动作、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应对措施与建议
上海正在建立完善布局合理的O~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 诊断和干预康复服务体系 。 整合资源探索构建O~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的服务模式, 促进儿童孤独症的早发现、早诊断、 早干预,如果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有孤独症倾向或已经确诊,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应对:
1. 尽早进行诊断:
一旦家长注意到宝宝在语言、社交或行为方面存在异常,首要任务就是到医院进行孤独症筛查,初筛的费用是由政府支付的。儿科医生、儿童保健医生能够提供全面的评估,比如使用《CHAT-23 A 筛查量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等专业的筛查量表,可以评估宝宝的发育水平、社交能力和行为特征等。这些评估有助于确定宝宝是否存在孤独症倾向,越早发现,越早诊断,越早治疗干预,孩子就越有可能在今后过上正常的生活。
2. 接受个性化干预治疗:
如果宝宝被诊断为孤独症,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团队制定长期、 中期、短期和每日训练计划。比如语言疗法、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提高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减轻交流障碍,增强宝宝全面发展。孤独症的治疗通常由具有儿童孤独症干预康复能力的儿童专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儿科、综合医院儿科等机构承担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因此及早干预至关重要。
3. 关注家长自身的心理调适:
面对宝宝可能的孤独症诊断,家长自身也需要进行心理调适。接受心理咨询或参加心理辅导课程,学习如何更好地照顾和支持宝宝的发展。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医生或其他专业团队合作,共同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努力。
4. 持续监测和调整干预计划:
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随着宝宝的成长和发育,其症状和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家长需要与医生团队保持密切合作,持续监测宝宝的进步和挑战,并根据需要调整干预计划。
结语
孤独症是一种影响儿童社交、沟通和行为发展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家长们需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成长过程,一旦发现孤独症的早期信号,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通过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为宝宝的最佳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