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4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大山里的健康“守门人” - 数字报刊系统 李炳军在贵州中医药大学调研时强调 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更好促进产业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三部门:聚焦“一老一小”出台实施方案 人人享健康 共同促健康 一封跨越太平洋的感谢信 大山里的健康“守门人” 分享欢喜 ——读《贵州健康报》有感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山里的健康“守门人”

作者:本报记者 赵明艳

 4月2日,阳光明媚,树木郁郁葱葱。一上午,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明星村卫生室村医田维向忙得脚不沾地,去了村民冉素仙家帮助她换药。村民田素钗突发脑梗,他赶紧协调送往上级医院抢救。刚回到村卫生室,又给几个村民看诊开药。结束了一上午的奔忙,匆匆吃过午饭后,他又开始整理村民的健康档案。

 “村民的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方便监测他们的健康变化情况,预防小病变大病、重病。”田维向对记者说。

 明星村是沙子街道人口最多的村,距离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0余分钟的车程,有1789名常住人口。20余年来,全村人的健康一直是田维向在守护。

 “小时候经常生病,但当时去城里看病比较难,常常生病了也是拖着,实在不行就在村里找‘土医生’看。”田维向说。

 在这样缺医少药环境下成长的田维向从小便立志要当一名医者,于是,初中毕业后他便考到沿河自治县卫校。2002年,刚毕业的田维向回到村里开始给村民看病开药。无论是如今村里的宽阔公路,还是田间小道都有他踩过的足迹,时常提着装满药品的服务包和迎来的村民打招呼、唠家常,这一坚持便是22年。

 明星村卫生室是田维向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阵地,记者看到,75平方米的小平房分别设置了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干净整洁的地面,入口处的墙边放着供村民翻看的健康知识手册,屋内白色的墙上挂着各种规章制度,阳光撒进来照得整个房屋亮堂堂的。

 “这是2020年初投入使用的卫生室,自从搬到这边,群众看病体验明显更好了。看病有治疗室,取药到药房,村民对医生也更加信任了。”田维向对记者说绍道。

 扎根基层20余年,田维向见证了明星村卫生室的发展变化历程。田维向回忆道,“以前的村卫生室面积虽不小,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四室’分开,环境卫生更不能比,尤其是遇上下雨天,来看病的村民多了,一脚一脚的泥巴踩得满屋都是,整个屋里乱糟糟的。”

 “现在不同了,有的村民进屋前还会看下鞋子,生怕弄脏了地面,丢垃圾也会主动丢进垃圾桶。”讲起村民的变化,田维向很是欣慰。

 在田维向看来,村卫生室的升级改造,不仅使村民就医环境变好了,村医工作起来也更省心。他还举了个例子,“以前治疗村里的慢阻肺病人,我需要用棉签一点点给病人把痰‘绞’出来,费时费力。现在有了吸痰器,直接给病人用上,很快就好了。”

 在明星村,田维向是医生、是护士、是各种医疗政策的解答员……越来越多身份,更让全村人都离不开他。尤其是成为明星村村民的签约家庭医生后,田维向就更忙了,入户巡诊,定期给村里的老人、慢性患者随访和体检,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村民李吉敖5年前患上脑梗、冠心病、高血压,田维向把他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管理,入户送医送药是家常便饭的事。

 “李叔叔,今天测量血压虽然正常,但您还是要继续吃药保持,要好好休息哈。”出门前,田维向回头向李吉敖叮嘱。

 如今,开展健康教育已是田维向的日常工作之一,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把村民召集在一起,针对性地讲解健康知识。“农村群众的健康素养相对较低,同样的健康知识只有反复讲,他们才能记在心里、落在生活习惯上。”田维向说。

 和村民相处了几十年,田维向直言和村民不仅是医生和患者关系,更像是亲人与朋友,彼此离不开。外出办事,田维向的心也总是牵挂着村里,怕村民有事找不到他,只要看到是村里人打来电话,他都会以最快的时间回复。在他看来,再大的事也没有村民的健康重要。

 看诊时,田维向总能和村民聊上大半小时,拉拉家常,帮村民把烦心事都“倒出来”。

 因为这个习惯,田维向还常常被妻子调侃,“一个大男人整天婆婆妈妈的,啰唆得很。”而他却不这样认为,“村里的老人比较多,子女多在外务工,老人常年缺少陪伴内心很孤独,我和他们多说点话也是一种陪伴,有时候治病更需要心灵理疗。”

 “田医生不仅技术好、服务好,对村里人更是好着呢,大家都很认可他。”李吉敖说。因着这样好的口碑,明星村邻近的很多村民都慕名找田维向看病。

 说起对未来,田维向坦言:“没什么大的规划,只要大家需要我,我就一直守在这里为大家服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