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概叙
睾丸自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过程中,附着在睾丸上的腹膜随之下移,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上2/3的鞘状突(即精索部)在出生前或出生后的短期内完全闭合为纤维索,而睾丸和附睾部鞘状突形成一鞘膜囊,包绕睾丸,称之为睾丸鞘膜腔。腔内有少量浆液,使睾丸有一定的滑动范围,该液体可以通过精索内静脉和淋巴系统以恒定的速度吸收。各种原因引起鞘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失去平衡,使鞘膜腔内积液增多、张力增大,即为鞘膜积液。
流行病学、病因学及病理
鞘膜积液为儿科常见病,男婴中发病率为0.7%至4.7%;大多数出生时出现的单纯性鞘膜积液在2岁内会自行消退。在成人中发病率约为1%,鞘膜积液的病因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性无明显诱因,病程往往比较缓慢。继发性则由原发疾病引起,如炎症(睾丸炎、附睾炎、结核等)、手术或外伤、睾丸扭转或其胚胎附属物扭转、全身性疾病(高热、心力衰竭等),以及肿瘤(睾丸肿瘤等)。此外,在热带和我国南方地区可见由丝虫病、血吸虫引起的鞘膜积液。婴儿型鞘膜积液与淋巴系统发育较迟缓相关。原发性鞘膜积液为淡黄色清亮液体,属渗出液,继发性急性鞘膜积液可呈浑浊状,如有出血则呈淡红色或棕红色,炎症严重时可呈脓性。鞘膜壁常呈纤维增厚、钙化,可见扁平或乳突状隆起。寄生虫病者积液可见虫卵沉着、丝虫蚴。慢性鞘膜积液张力大时可引起睾丸血供,双侧积液可影响生育能力。
分类
临床上按照鞘膜积液所在部位及鞘状突闭合的程度,将鞘膜积液分为以下4类。
(一)睾丸鞘膜积液:最常见,鞘状突闭合正常,睾丸鞘膜腔内有多量液体积聚。积液量较多时,睾丸往往不易触及。
(二)精索鞘膜积液:鞘状突分节段闭合,中间的精索鞘状突未闭合而形成积液,积液与腹腔、睾丸鞘膜腔均不相通,也称为精索囊肿。
(三)混合型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存在,但并不相通。
(四)交通性鞘膜积液:鞘状突未完全闭合,睾丸鞘膜腔积液可与腹腔相通,积液随体位在腹腔和鞘膜腔之间流动,形成交通性鞘膜积液。若网膜或肠管通过鞘状突通道进入鞘膜腔,则形成腹股沟斜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阴囊内或腹股沟区囊性包块,积液量少时无明显不适,积液量较多时可引起下坠感或胀痛。巨大积液可导致行动不便,并可致阴茎内陷,影响排尿及性生活。交通性精索鞘膜积液其肿块大小可随体位变动而变化,立位时肿块增大,平卧后可缩小或消失。继发性鞘膜积液可伴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时睾丸鞘膜积液可在阴囊扪及光滑的囊性包块,睾丸及附睾不易触及,用手挤压或平卧时包块不缩小。而精索鞘膜积液可在精索处扪及光滑囊性包块,可触及睾丸及附睾,交通性鞘膜积液挤压时肿块可减小或消失。透光试验(推荐)阳性。用手电筒紧抵阴囊后侧并向肿块照射,通过纸筒或在阴暗条件下观察阴囊前壁,有红色光线透过为阳性。但积液为脓性、乳糜性、合并出血及囊壁较厚时可为阴性。
(三)辅助诊断
B超(推荐)诊断价值较高,鞘膜积液肿块呈液性暗区,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随访观察适用于病程缓慢、积液少、无症状者。2岁以下儿童的鞘膜积液多可自行吸收,可暂不治疗。此外,继发性鞘膜积液在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成功后,往往也可自行消退而不需要手术。
(二)手术治疗:1.手术指征 2岁以下儿童如合并腹股沟疝或积液量大且无明显自行吸收者需要手术治疗。2岁以上患者如为交通性鞘膜积液或临床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时也需手术治疗。
2.主要手术方式
(1)鞘膜翻转术:临床最常用。尤其适用于鞘膜无明显增厚者。
(2)鞘膜切除术:临床常用。适用于鞘膜明显增厚者,手术复发机会少。
(3)鞘膜折叠术:适用于鞘膜较薄、无合并症者。
(4)交通性鞘膜积液:高位结扎内环处未闭合的鞘状突,同时行鞘膜翻转或切除。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使用腹腔镜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技术日益成熟。术后并发症少,瘢痕小,住院时间短。
(5)小儿的鞘膜积液多因鞘膜突未闭引起,手术行鞘状突高位切断及结扎手术,不必行鞘膜翻转术或切除术,鞘膜腔内积液可打开放液或穿刺排出,亦可不做处理。
(6)精索鞘膜积液:需将囊肿全部剥离切除。
3.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水肿、感染、如损伤精索动脉则可能出现睾丸萎缩,如损伤输精管或附睾则可引起精子减少。
随访
主要目的是检查是否复发。如伴有不育症则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精索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