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3月0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热射病的预防与应对指南 - 数字报刊系统 中医缓解痛经的小妙招 胆囊炎与胆结石的预防及治疗 热射病的预防与应对指南 小儿哮喘的早防早治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射病的预防与应对指南

作者:冯丽珍 崇左市人民医院

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下发生。由于体内热量过度积聚,导致体温调节机制崩溃,核心温度升高,引发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严重时,热射病会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了解热射病及其预防和应对方法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指南将提供有关热射病的全面信息,帮助大家科学地预防与应对。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由于体内热量过多无法及时散发而引发的严重疾病。当身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系统负担过重,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内热量不断积聚。随着核心体温持续升高,达到40度以上,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生理和病理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威胁生命。因此,了解热射病及其预防和应对方法非常重要。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保持水分摄入、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穿着适当衣物并注意饮食调整等,可以降低患上热射病的风险。同时,了解热射病的应对方法也十分重要,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降温并及时就医或寻求急救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病情和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热射病的常见原因

 

热射病的常见原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高温和高湿环境。在炎热的夏季或热带地区,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出汗,散热困难,容易导致热射病。此外,过度劳累也是热射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时间进行体力劳动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身体疲劳、缺乏休息,容易导致体温调节机制失灵,引发热射病。另外,一些慢性疾病、营养不良、肥胖等人群也更容易患上热射病。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体温调节能力,使身体更容易受到高温的侵害。此外,某些药物、过量饮酒等也会影响体温调节能力,增加患上热射病的风险。因此,在高温天气下应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补充水分和适当的休息,以降低患上热射病的风险。

热射病的预防措施

 

1. 保持水分: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汗并失去水分。务必定时补充水分,保证身体充足的水分摄入。建议每小时至少喝200毫升水,以避免脱水。

 

2. 合理安排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选择阴凉处避阳,减少身体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在户外活动时,应适时安排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穿着适当: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和散热。尽量减少身体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如戴帽子、太阳镜等。同时,穿着合适的鞋子,防止脚部受到伤害。

 

4. 饮食调整: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强身体抵抗力。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以免增加身体负担。

 

5. 注意身体信号:关注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时,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意识模糊、抽搐等。如有疑虑,及时就医或寻求急救处理。

 

热射病的应对方法

 

1. 迅速转移至阴凉处: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如果患者在户外活动中出现热射病症状,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阴凉处,以降低体温并减少热量积聚。同时,保持周围环境的空气流通,有助于散热。

 

2. 快速降温:用冷水擦拭患者身体,以降低体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头部、颈部、腋下等部位,帮助散热。同时,可以扇风加快蒸发,进一步降低体温。如有条件,可使用冰袋等降温物品敷在患者的头部、腋下等部位,以迅速降低体温。但应注意不要将冰袋直接敷在皮肤上,以免造成冻伤。

 

3.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如有呕吐症状,应及时清理口腔异物,使患者保持侧卧位或头部偏向一侧。同时,注意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以保持口腔湿润。

 

4. 及时就医:如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或寻求急救处理。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继续采取降温措施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必要,可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措施,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总结

 

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通过了解热射病的定义、原因及预防和应对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在高温环境下,应保持水分摄入、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穿着适当衣物,并注意饮食调整等措施,来预防热射病的发生。同时,了解热射病的应对方法也十分重要,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降温,并及时就医或寻求急救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病情和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