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俗称虫牙,是以细菌为主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在牙体硬组织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很多人感觉到很疑惑,为什么自己不喜欢吃糖,天天刷牙还会有龋病的发生,甚至什么嵌塞和疼痛现象都没有,可经过临床口腔医生检查后,却要求补牙。本文将介绍以下几点,来给大家讲述龋病的易发原因,易发部位,隐蔽情况及预防。
易发原因
1.特殊的解剖环境
牙齿表面并不光滑,特有的窝沟点隙更是容易造成细菌的藏匿和滋生。平时通过咀嚼摩擦,舌头的搅拌,口水的冲刷,大部分的食物会被吞咽。但少数的食物残渣会停留在牙面,牙缝及窝沟点隙中。潮湿的环境和特有的温度会产生大量的细菌繁殖,形成菌斑生物膜,经过时间的积累,生物膜微生态环境中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造成牙硬组织脱矿、缺损,形成龋齿。
2.口腔清洁不到位
很多人口腔清洁不到位,例如:刷牙时间过短,刷牙面积不全面,甚至不刷牙,口腔不注意清洁等,食物残渣未彻底清除,给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时间和环境。
3.饮食习惯
(1)很多人喜欢喝碳酸饮料甚至平时代替喝水。糖和酸附着在牙面上长时间不清除便容易引起牙表面的脱矿,硬组织剥脱。
(2)长期吃碳水化合物食物,口腔清洁又不到位的。日常的大米、面条、面食等虽然吃起来不甜,可这些碳水化合物代谢产酸是微生物引起龋病的一种重要特征。尤其是面包、红薯、蛋糕、麻薯等软食,不仅香甜,同时特别软糯,咀嚼时食物特别容易黏附在牙面上,生成细菌后分解糖类产酸从而破坏牙齿。
(3)重口味食品。如:零食、高糖分水果、酸甜可口的菜肴等,停留在牙面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酸蚀牙齿引起牙面脱矿,形成龋损。
(4)肉食及纤维食物。比较容易嵌塞于牙缝中,长时间停留滋生各种细菌,给龋病的发生提供良好的机会。
龋病的易发部位
1.婴幼儿时期
上下前牙最先生长,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喝奶,有些成人喜欢给婴儿长时间含奶嘴边吸奶边睡觉,不及时经常清洁牙齿,这样特别容易获得奶瓶龋——上乳切牙唇面的牙颈部形成一条白垩色脱矿带,从而加深龋损的发生。
2.儿童时期
刷牙不够自觉以及规范,牙缝容易食物嵌塞,尤其是乳磨牙。通常前牙家长能看到及时帮清理,而后牙未能注意到,等发现时已经龋损形成龋洞了。因此,儿童乳牙龋损由食物嵌塞造成的部位一般都会同时波及两颗牙,龋损正好发生在牙缝之间。而到了替牙期,也就是乳恒牙交替时期,牙的大小不一致,牙缝嵌塞现象更明显,龋损不仅发生在乳磨牙,甚至会波及新长的恒牙邻牙合面。这个时期除了牙的邻面,牙合面窝沟因食物清洁不到位也特别容易龋损。
3.青少年时期
恒牙刚置换完全,一般能自觉清洁口腔的话,是不容易龋损的。但第一磨牙因生长在乳恒牙交替时期,发育得比较早,使用时间长容易在窝沟点隙处形成龋损,甚至容易受邻牙的影响,形成邻面龋。
4.成年时期
在青年时期未能及时处理的龋齿,会逐渐严重,甚至造成牙列缺损,食物嵌塞更严重,不易清理,时间长会波及邻牙形成龋损。因此,这个时期的龋损牙齿,从磨牙到前牙都会发生,尤其因为解剖形态的原因,上前牙和两侧上下后牙特别容易产生龋齿。还有一种特殊原因就是,因为长期刷牙的方式不对,唇颊侧的牙面颈部长期磨耗形成楔缺,食物嵌塞从而造成龋损。
5.中老年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因此,这个时期的根面龋发生比较多。
龋齿的隐蔽情况
一般刚发生的龋齿,牙体损坏比较表浅没有牙体缺损和疼痛,因此会被人忽略,等发现有食物嵌塞,牙齿冷热敏感,进食咀嚼不适时,龋齿已经发展到牙齿的牙本质层了,再不处理,等龋损深入发展更严重时,便会产生疼痛了。通常牙缝、根部部位,如果不通过拍片,龋病发生在浅层,没有感觉到牙不适感时,是不会发现注意到的。而牙面上的白垩斑和窝沟点隙轻微龋斑,只是表面粗糙的龋损除了食物容易产生粘结嵌塞外,感觉不到任何的疼痛。当有些局部牙列缺损,咀嚼不便,或者习惯等问题使用一侧牙咀嚼食物,未使用的另一侧牙因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机械磨耗,牙面上也特别容易黏附食物残留和滋生细菌从而引起龋损。固定镶的牙冠,因不密贴,牙龈萎缩牙体暴露等原因,以及活动牙的卡环附近,甚至是充填过的牙,边缘不密贴等等情况都容易造成食物嵌塞,不易清洁,产生细菌,造成龋坏。因此,定期口腔科检查牙齿是非常有必要的。
龋齿的预防
1.日常注意口腔卫生清洁。
2.定期到口腔科检查牙齿。
3.牙齿生长后可定期到口腔科涂氟预防龋损。
4.乳磨牙和恒磨牙牙冠的颊沟也就是(冠2/3)完全生长出来后,经过口腔科的检查符合适应症后可进行窝沟封闭,对磨牙的窝沟点隙进行保护。
对于龋病,我们本着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定期到口腔科检查,日常注意口腔卫生的清洁,预防龋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