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急救是应对意外伤害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乎伤者的生命安全,还直接影响伤者的恢复和预后。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很多人往往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手足无措,错失最佳救治时机。本文旨在普及骨科急救知识,提高公众对急救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为伤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一、骨折的识别与处理
骨折是指骨骼完整性的丧失,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两种。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完整,没有伤口;而开放性骨折则是指骨折处皮肤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骨折的识别方法包括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一旦发现骨折,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止血: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压迫伤口止血。如出血较多,可用止血带或弹性绷带扎紧伤口上方(靠近心脏的一侧),但要标记好止血的时间,并定期松解以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2. 包扎: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料覆盖伤口,再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包扎时要松紧适度,既要保证固定效果,又要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3. 固定:对于开放性骨折,首先要进行止血和包扎。然后,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如无特殊固定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树枝、木板等,将骨折端固定起来。固定时要确保骨折端稳定,避免移动。
4. 搬运:在固定好骨折部位后,应将伤者妥善搬运至安全地带。搬运时要保持伤者的身体平直,避免扭曲或过度牵拉。对于脊柱骨折的伤者,搬运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头部和躯干的直线位置,避免加重损伤。
二、常见的骨科急症及其处理
1.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由于外伤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处理方法包括冷敷、抬高、休息和止痛。冷敷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抬高患肢可以减少出血和肿胀;休息可以避免加重损伤;止痛可以缓解疼痛,有助于伤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2.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由于外伤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处理方法包括止血、清洁、包扎和固定。止血是首要任务,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压迫伤口止血;清洁伤口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包扎可以保护伤口,减少出血和感染;固定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避免伤口进一步扩大。
3. 关节脱位:由于外伤引起的关节脱离正常位置。处理方法包括复位、固定和休息。复位是将脱位的关节恢复到正常位置;固定可以保持关节的稳定性,促进愈合;休息可以避免加重损伤和疼痛。在复位和固定后,应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恢复关节功能。
4. 脊柱骨折:由于外伤引起的脊柱骨折。处理方法包括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加重损伤和正确搬运。在搬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头部和躯干的直线位置,避免加重损伤。同时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三、现场急救技能与注意事项
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掌握正确的现场急救技能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场急救技能和注意事项:
1. 心肺复苏术(CPR):在面对心跳骤停或呼吸骤停的伤者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正确的操作方法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的正确位置是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只手与之重叠,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进行按压。按压的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为5-6cm。人工呼吸的方法是首先清除口腔异物,然后捏住伤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口对口吹气,每次吹气时间为1秒以上。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要观察伤者的反应和呼吸情况,及时调整按压深度和频率以及人工呼吸的次数和时间。
2. 止血方法:在面对出血的伤者时,应根据出血类型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如直接加压止血法适用于大部分浅表伤口出血;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等。在使用止血带时要注意标记时间并定期松解以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3.包扎技巧及注意事项:在包扎伤口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如无菌敷料可用干净的纱布或布料覆盖伤口;绷带可用无菌敷料缠绕伤口,或使用弹性绷带固定。在包扎时要确保松紧适度,既要保证固定效果,又要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观察伤者的反应和包扎部位的情况,及时调整包扎方法和材料。
4.搬运技巧及注意事项:在搬运伤者时要根据伤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如单人搬运适用于伤势较轻的伤者;双人搬运适用于伤势较重的伤者;多人搬运适用于脊柱骨折等需要保持身体平直的伤者。在搬运过程中要保持伤者的身体平直,避免扭曲或过度牵拉。同时要注意观察伤者的反应和搬运过程中的情况,及时调整搬运方法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