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3月2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冠心病的症状与治疗 - 数字报刊系统 冠心病的症状与治疗 分娩镇痛:科学减痛,母子平安 血液透析患者的运动与康复 脑出血的急救与预防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冠心病的症状与治疗

作者: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周杨铭

心脏是我们人体的发动机,它源源不断地泵血供养机体,人体的每个细胞、每个脏器的功能践行,都是它一生的心血付出。如果心脏停搏,生命岌岌可危。有一种富贵病会让心跳得不规整,甚至突然停止跳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冠心病。那么,冠心病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下面的文章,了解关于冠心病的知识,为我们的心脏保驾护航。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和(或)冠状动脉功能性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供血血管被堵住了,让心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症状。

 

冠心病的症状

 

冠心病的症状最常见是心绞痛。除此之外,伴有心闷、气短、乏力等症状,体力劳动、饱餐、饮酒、情绪激动或天冷受寒时可诱发加重。心绞痛有时候也会放射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左肩膀、左手臂、左手、颈部、背部、上腹部或者下腹部,疼痛时间持续1至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缓解。若疼痛频繁发作加重、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应警惕发生了心肌梗死,需立即就医救治。

 

冠心病的治疗

治疗目的是预防心肌梗死或猝死,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药物治疗:用药物控制冠心病的发展,改善心肌缺血降低风险。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等。

2.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根据造影结果,当血管狭窄或阻塞严重,心肌缺血严重影响生活,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这是一种通过导管来扩张冠状动脉的手术方式。手术通常比较安全有效。

3. 外科治疗:不适合做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

 

冠心病引发的其他疾病及预防

1. 心力衰竭:由于心脏肌肉缺血引发心力衰竭。预防方法是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容易导致心力衰竭的疾病。发生心力衰竭时,尽早治疗,包括调整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和必要时进行心脏移植。

 

2. 心肌梗死:这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淤狭窄或堵塞导致的。预防方法是保持平和心态、合理饮食、不重体力劳动、适度运动和戒烟酒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发生心肌梗死要立即就医治疗,包括氧气吸入,扩张冠脉血管、溶栓治疗或心脏介入手术。

3. 心律失常:由于心肌缺血或坏死出现心律失常。预防方法是保持平和心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戒烟酒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能早发现并治疗心脏疾病。

 

4. 猝死:由于严重的心脏疾病或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的。预防方法是保持良好心态、健康饮食、控制体重、不重体力劳动、适度运动和戒烟酒等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身体体检,包括做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能早发现并治疗心脏疾病。一旦有胸痛、心闷、气短、乏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治疗。

如何照顾冠心病患者?

 

1. 提供心理支持:冠心病大多是要长期治疗的中老年人患者,常易有焦虑、恐惧、易怒等,照顾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

 

2. 饮食指导:饮食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照顾者与患者一起制定饮食计划,为患者提供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素的饮食,并监督控制总热量摄入,不要暴饮暴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于正常范围。如果有糖尿病按糖尿病饮食管理。

 

3. 运动锻炼增强体质: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和血液流通。作为照顾者,我们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运动建议,并协助他们逐渐增加运动量。在有人陪同下,进行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或者运用健身运动器材锻炼,也可在心脏康复门诊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运动康复。秋冬季节注意防风保暖预防感冒。

 

4. 用药管理:如果需长期服药的,帮助制定服药计划,监督他们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观察他们的身体反应,如果有不适及时就医。外出时随身带药物、服药卡、个人信息卡、手机,保持通讯畅通。

 

5. 定期随访:定期陪同患者去医院进行体检或随访,了解病情进展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就诊前可提前预约好医生,合理安排时间。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协助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