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3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预防骨折 - 数字报刊系统 睾丸扭转急救,黄金时间不容失 阴道镜:疫苗试验的得力助手 羊水过多或过少的产前护理 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预防骨折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预防骨折

作者:苏永雄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骼是我们身体的支柱,它们不仅让我们保持站立,还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然而,有一种疾病却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骨骼,它就是骨质疏松症。别看它平时悄无声息,一旦发生骨折,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看看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引发的骨折。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可以说是骨骼在静默中逐渐变得脆弱不堪。这种变化常常悄无声息地发生,不易被察觉,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沉默的杀手”。虽然骨质疏松症可以袭击任何年龄段的人,但更年期的女性和年长的群体尤其容易成为其受害者。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这类人群的骨骼健康状况,以降低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关系

骨质疏松症与骨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骼变得脆弱,骨密度降低,这使得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髋部、脊柱和手腕等部位。

 

骨质疏松症引发的骨折往往比其他原因引起的骨折更加严重,恢复期更长,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例如,髋部骨折后,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期,甚至可能需要依靠拐杖或轮椅来行动。脊柱骨折则可能导致身高变矮、背部疼痛等问题,影响日常生活。因此,了解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关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骨折风险、维护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引发的骨折

 

均衡饮食:我们的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保持骨骼健康。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最重要的营养素。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而维生素D有助于身体吸收钙质。所以,多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和绿叶蔬菜,对保持骨骼健康非常重要。

 

适度运动: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的风险。走路、跑步、跳舞等负重运动尤其有益于骨骼健康。当然,运动时要避免过度冲击和受伤。

 

戒烟限酒:烟草和过量饮酒都会损害骨骼健康。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保护我们的骨骼。

 

定期检查:通过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骨骼健康状况。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骨折的关键。如果你有家族史、更年期的女性或老年人,更应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定期进行检查。

 

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避免摔倒等意外伤害。家中可以增加防滑设备,如地毯、扶手等。了解骨质疏松症的警告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骨折。

 

特殊人群的预防措施

更年期女性:这个阶段的女性由于激素变化,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除了上述的一般预防措施外,更年期女性还应关注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必要时接受激素替代治疗。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会逐渐变薄。老年人在保证均衡饮食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家居安全,参加适宜的锻炼活动,如太极拳、散步等。此外,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也尤为重要。

有家族史的人群:如果你的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或骨折史,你可能属于高风险人群。这种情况下,更应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状况,定期接受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患者应保持适度的运动,如负重运动,以增强骨骼健康。同时,保持健康的饮食,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等营养素,对预防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此外,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也有助于维护骨骼健康。

 

物理治疗包括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等非药物治疗方式。这些方法通过改善骨组织微结构,增加骨量,从而缓解骨质疏松症的症状。然而,物理治疗通常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使用,效果更佳。

 

药物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方法。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如维生素D、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等,以改善骨健康。同时,使用抗骨质疏松剂如鲑鱼降钙素等,可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合成,从而缓解骨质疏松症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结语

 

相信大家对骨质疏松症和如何预防骨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骨骼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我们身体的基础。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骨骼健康,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记住,预防总比治疗来得简单和有效。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骨骼健康的阳光普照每个人的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