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着许多女性的健康。据统计,约有10%~15%的育龄期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本文将带您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帮助您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种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知识
子宫内膜原本“生活”在宫腔里,因为激素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剥脱,形成月经。而“逃跑”(异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的内膜,开始生长、浸润,并伴随月经亦有周期性的出血,但这些异位内膜的出血却不能像月经一样能通过阴道排出体外,只能不断瘀积在这些异位的地方。如异位内膜生长在卵巢里形成的 “巧克力囊肿”里包裹的就是不断瘀积的陈旧性的血性液体。
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其中以盆腔最为多见,约占80%。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有不孕、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等。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解读
中医古籍中并无“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病名,但据其主要临床表现,现归属于“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癥瘕”等疾病之中。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为瘀血阻滞胞宫、冲任,而瘀之形成,与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功能失调以及感染外邪等因素有关。瘀阻胞宫、冲任,经血不循常道,离经之血,瘀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血瘀则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因素。瘀阻胞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可出现痛经、慢性盆腔痛等症状;冲任不通,精卵不易结合或运输障碍,则可导致不孕;血聚为瘀,瘀聚日久便成癥瘕等。
中医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肾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等多种证型。其中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情志抑郁、痛经、月经不规律等;寒凝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月经后期、痛经等症状;肾虚血瘀型则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量少等为主要表现;气虚血瘀型则主要表现为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经血淡暗等。
西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解读
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免疫、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西医主要通过症状观察、血清学检查、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检查已成为內异症诊断的最佳方法,也是确诊盆腔內异症的标准方法。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比较与结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目的是“减灭和消除病灶,减轻和消除疼痛,调经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
1.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激素类药物来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的分泌,从而缓解症状。常用的激素类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如肝功能损害、体重增加等。
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备选方案,适用于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需谨慎,需切除病灶并保护卵巢功能。尽管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但仍存在风险和可能复发。
2.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中药灌肠及针灸等治疗。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中医治疗副作用较小,但见效较慢,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中西医治疗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轻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以尝试中医治疗;对于重症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预防与日常护理
1. 预防措施:
①在经期,应尽量减少剧烈运动,以减轻身体负担和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②杜绝经期同房,一般建议月经彻底干净2天后才可行房事;
③在经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检查,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④为预防内膜异位症,应避免手术操作不当引起的内膜组织种植问题。
⑤为降低患病风险,应严格采取避孕措施,并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
2. 日常护理:
对于已经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日常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该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滋腻的食物;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等。同时,患者还应该注意病情的监测,定期复查。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俗称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广大女性同胞的健康产生影响。中医认为此病与瘀血内停有关,而西医则认为遗传、免疫与炎症等因素与之紧密相连。患者需全面了解中西医治疗策略,权衡其优缺点,以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此外,日常的预防和护理同样重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福音。让我们共同关注女性健康,为她们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