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3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 数字报刊系统 疱疹护理小妙招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成因与防治 镇痛分娩:助力顺产的新选择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 甘瑞香 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妇在孕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它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这种疾病不仅会对孕妇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于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帮助广大孕妇及其家属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此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概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主要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子痫。其中,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在妊娠期出现的高血压,但尿蛋白和脏器功能受损等其他症状不明显;子痫前期则是指在妊娠期高血压的基础上出现其他症状,如持续性头痛或视觉障碍等;子痫则是指在子痫前期的基础上发生的抽搐。这类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危害也很大。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

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孕妇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以及早发现并控制病情。

健康的生活方式。孕妇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等。

控制慢性疾病。孕妇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应积极控制病情,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补充营养素。孕妇可以适量补充钙、镁、叶酸等营养素,这些物质对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

对于已经患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孕妇的病情开具降压药、利尿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孕妇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非药物治疗。孕妇需要采取休息、饮食调整等措施来控制病情。例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盐分和脂肪的摄入量等。

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应对措施。对于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孕妇,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预防抽搐、降低颅内压等。例如,医生可能会使用硫酸镁等药物来抑制抽搐,使用甘露醇等药物来降低颅内压等。

孕妇和胎儿的监测。孕妇需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和胎心监测等措施来监测病情和胎儿的情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医生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特殊情况处理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合并慢性疾病。如果孕妇合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积极控制慢性疾病的发展,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多胎妊娠的管理。对于多胎妊娠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会更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例如,适当增加产前检查的次数和频率,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等。

 高龄孕妇的管理。高龄孕妇是指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这类孕妇患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概率更高。因此,高龄孕妇需要更加注重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例如,加强产前检查的力度和频率,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等。

疑难病例的处理。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或者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学科协作,包括产科医生、心血管医生、神经科医生等。多学科协作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母婴的健康。

 

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不仅会对孕妇的身体造成影响,还会对孕妇的心理造成影响。因此,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提高患者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孕妇应该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症状、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病情。

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孕妇应该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以便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同时,孕妇也应该学会如何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患者自我管理。孕妇应该学会监测血压、定期产前检查等措施,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同时,孕妇也应该注意饮食调整、休息和锻炼等方面的自我管理。

 

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孕期并发症,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非常重要。孕妇应该注意定期产前检查、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等方面的预防措施;孕妇还应该注意心理支持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便更好地应对病情。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保障母婴的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