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意外损伤,无论是运动时不小心,还是走路不小心崴到,都可能发生。一旦扭伤,如果护理不当,可能会让恢复过程变得漫长,甚至留下后遗症。以下就是脚踝扭伤护理时需要避开的雷区。
雷区一:不当的热敷与冷敷
脚踝扭伤后,护理需谨慎。刚扭伤时切勿热敷,这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肿胀和疼痛。正确的做法是在扭伤后的72小时内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隔2-3小时一次,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72小时后,出血通常停止,可根据情况适当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渗出液吸收,缓解疼痛和消肿。但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正确护理,加速康复。
雷区二:忽略休息
脚踝扭伤后,有些朋友觉得自己还能走,就继续活动,这是非常错误的。休息是扭伤后护理的关键。如果继续行走或运动,会加重受伤脚踝的负担,导致损伤进一步恶化,可能会使原本轻微的扭伤发展成韧带撕裂等更严重的问题。在扭伤初期,应尽量避免让受伤的脚踝承重。
雷区三:自行随意按摩
有些患者在脚踝扭伤后,会自己或者让家人帮忙按摩。在扭伤初期,随意按摩可能会加重局部的损伤和出血。因为受伤后的组织处于脆弱状态,按摩的外力容易导致损伤范围扩大。如果想缓解疼痛,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合适的时间,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比如在肿胀开始消退、疼痛减轻之后,从脚踝的远端向近端轻轻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但这也需要谨慎操作。
雷区四:不注意抬高患肢
在脚踝扭伤后,将患肢抬高是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但却容易被忽视。抬高患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肿胀。一般建议在休息时,将受伤的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可以用枕头或者垫子垫在脚下,这样有利于减轻肿胀,缓解疼痛。如果不注意抬高患肢,血液容易淤积在脚踝处,肿胀就很难消退,也会影响恢复的速度。
雷区五:自行诊断和用药
不少人在脚踝扭伤后,觉得自己能判断伤势,然后随意使用药物。有的可能会滥用止痛药物,掩盖了病情,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骨折等更严重的问题。还有的可能会使用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外用药,比如一些成分不明的药酒,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如果脚踝扭伤后疼痛剧烈、肿胀严重、不能活动或者出现畸形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诊断下合理用药,而不是自行处理。
雷区六:过早拆除固定
有时候,医生会根据脚踝扭伤的情况,给患者使用绷带或者支具固定。这是为了限制脚踝的活动,保护受伤的韧带等组织。有些患者觉得固定后不舒服,或者感觉自己恢复得差不多了,就过早拆除固定。然而,韧带等组织的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过早拆除固定可能会导致修复不完全,使脚踝变得不稳定,容易再次扭伤,甚至可能会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等长期问题。
七、脚踝扭伤的正确处理方法
1.停止活动,减少负荷:脚踝扭伤后,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停止活动,尽量减少受伤脚踝的负荷。建议卧床休息,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来减轻受伤部位的负担,避免站立或行走。这能有效减少局部出血,防止淤青进一步加重,同时减轻疼痛。
2.冰敷:扭伤后,患处很快会出现红肿症状,此时应及时冰敷。将冰袋放在受伤部位上,每次约15-20分钟,每2-3小时重复一次。冰敷有助于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但切记不要长时间冰敷,否则可能会导致皮肤冻伤或留下风湿的病根。
3.加压包扎:在肿痛基本缓解后,可以使用弹力绷带或护踝带对患处进行加压包扎。包扎要适度,不要太紧,以免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加压包扎能够进一步限制活动,减少局部出血,同时减轻水肿。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脚踝抬高,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水肿的情况,缓解疼痛。最好将脚踝抬高到心脏以上的高度。
5.康复训练:在恢复期间,根据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逐渐进行康复训练,以增强脚踝周围的肌肉和改善关节稳定性。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受伤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并保持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肉类、鱼类、蔬菜、水果等。
总之,脚踝扭伤后的护理十分重要,我们要避开这些雷区,让受伤的脚踝能顺利恢复。如果对脚踝扭伤的护理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不要盲目处理,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健康,减少脚踝扭伤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