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12月2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急性腰扭伤,中医急救来帮忙  ​ - 数字报刊系统 宝宝脐带护理的正确方法 卵巢癌的静脉治疗 急性腰扭伤,中医急救来帮忙  ​ 艾滋病不可怕,护理技巧来帮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急性腰扭伤,中医急救来帮忙 ​

作者: 来宾市象州县人民医院 覃高才


急性腰扭伤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外伤,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面对突如其来的腰痛,许多人往往不知所措,急于寻找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腰扭伤的基本知识、中医对其的认识,以及中医急救方法,旨在帮助大家在面对急性腰扭伤时,能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急性腰扭伤的基本知识

 

急性腰扭伤,属中医学“腰痛”范畴,其发病与经络、气血理论紧密相关。腰部作为人体承重关键,经络循行重要,外力作用下易致经络损伤,气血瘀滞,引发疼痛、僵硬。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主要由腰部软组织撕裂、腰椎小关节错位或滑膜嵌顿,以及肌肉筋膜急性炎症等共同导致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程度不一,可伴刺痛、胀痛或牵扯痛,腰部僵硬,难以弯腰转身,甚至可能出现放射性神经痛,波及臀部、大腿后侧等区域。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急性腰扭伤的发生与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密切相关。腰部经络受损,气血瘀滞,是导致疼痛、僵硬等症状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关键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

 

中医将急性腰扭伤分为不同的证型,如气滞血瘀型、风寒湿痹型等。不同类型的腰扭伤,其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中医的治疗原则都是围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这一核心展开的。

 

中医急救方法

 

1.卧床休养

卧床休养是急性腰扭伤初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卧床可以减轻腰部的负担,避免进一步损伤,同时促进肌肉修复和愈合。建议患者卧硬板床,避免使用软床,以减少腰部的弯曲和压迫。卧床时间一般应持续一周以上,直至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能力逐渐恢复。

 

2.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方法之一。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止痛、消炎、促进愈合的目的。在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中,常用的穴位有水沟、后溪、手三里等。这些穴位远离腰部,但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它们与腰部经络相连,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间接地治疗腰部损伤。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时,还可以结合针刺运动疗法。即在针刺的同时,让患者进行轻微的腰部活动,如缓慢地弯腰、转身等。这种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加速瘀血的消散,从而更快地缓解疼痛和僵硬。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效果。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保持放松状态,配合医生的操作。

 

3.推拿按摩法

推拿按摩是另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在腰部进行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舒筋活络。在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中,推拿按摩可以选用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进行点按、揉捏、推拿等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急性期,推拿按摩应以轻柔的手法为主,避免过度刺激和加重损伤。在恢复期,可以逐渐增加手法的力度和深度,以促进腰部的恢复和功能重建。

 

4.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又一特色。通过局部外敷中药贴膏或熏蒸艾条等中草药,可以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缓解疼痛和炎症。常用的中药有红花、桃仁、乳香、没药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中药外治法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深受患者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以避免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防与康复

 

预防急性腰扭伤的关键在于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习惯;在搬运重物时,应采取正确的搬运方法;在剧烈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急性腰扭伤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急性腰扭伤的患者来说,康复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康复期间,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和物理治疗。通过科学的治疗和锻炼,可以促进腰部的恢复和功能重建,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结语

 

急性腰扭伤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促进康复。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对急性腰扭伤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面对这种伤病时能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