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5月至12月,手足口病这一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进入了高发期,尤其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密集场所更容易暴发。作为家长和社会成员,了解手足口病的预防、识别与治疗至关重要,以确保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本文将从手足口病的介绍、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个人预防措施以及家长常见问题等方面,全面而详细地为您解读这一疾病。
手足口病概览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如EV71、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该病隐性感染率高,即很多人感染后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能成为传染源。显性感染时,症状通常轻微,包括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及皮疹,这些皮疹主要出现在手、足、臀、膝部,表现为丘疹或疱疹,一般可自愈且不留痂。尽管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可能并发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病毒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或手进入体内。此外,空气飞沫和呼吸道也是传播途径之一。直接接触患者的水疱液同样能传播病毒。由于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数周,因此处理不当的排泄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成为最易感的人群。疾病在幼托机构中易发生集体感染,传染性强,流行强度大,且夏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
临床表现与识别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初期可能仅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等。随后,患儿口腔内会出现疼痛性皮疹,表现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两颊及唇齿侧。同时,手、足、臀等部位也会出现皮疹,这些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是手足口病的典型特征。
治疗与护理
1. 隔离:一旦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直至所有症状消失后至少一周。
2. 对症治疗:控制高热,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清洁护理。
3. 清洁消毒:患儿的衣服、被褥需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并剪短指甲以防抓破皮疹。玩具、餐具等应定期消毒。
4. 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5. 重症治疗:对于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症状、呼吸异常或循环功能障碍的重症患儿,需立即住院治疗。
个人预防措施
1.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归来,以及接触任何可能污染的物品后,都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洗手。
2. 饮食卫生:不给儿童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确保食物新鲜并彻底加热。
3. 环境清洁: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晾晒衣被,减少病毒滋生。
4. 避免接触病患: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5. 及时就诊:儿童一旦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应立即就医,并按医嘱进行治疗和隔离。
家长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手足口病严重吗?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良好,一周左右即可痊愈,且无后遗症。但少数重症病例可累及心肺脑等重要器官,需及时识别并治疗,以避免严重后果。
问题2:需要住院吗?
是否住院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普通型手足口病通常门诊治疗即可,但重症患儿需住院治疗,甚至可能需要紧急抢救。
问题3:家中有多名儿童如何预防交叉感染?
隔离是关键。确诊患儿应立即与其他儿童隔离,同时家长在处理患儿排泄物、更换尿布等时要特别小心,避免成为传播媒介。家中玩具和常接触物品应定期消毒。
问题4:接种EV71疫苗后还会得手足口病吗?
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因此,即使接种了疫苗,仍有可能因感染其他病毒而患病,但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手足口病的隔离期通常为感染后14天,或直至所有症状消失且疱疹结痂。这是因为病毒在疱疹液和咽部分泌物中可长时间存活,具有传染性。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及时的识别与合理的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孩子们免受其害。家长应提高警惕,加强日常防护,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遵循医嘱进行隔离和治疗,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