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在慢性肾衰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中医病名与范畴
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中医中并无直接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过程及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多个范畴,如“溺毒”“关格”“癃闭”“肾风”“水肿”“虚劳”“肾劳”等。这些范畴在中医古籍中均有相关描述,与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高度相似。不同专家对慢性肾衰的中医病名可能有不同认识,但现代中医多统一将其命名为“慢性肾衰”,以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邪侵袭:外感风邪、湿热等病邪,侵袭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受损,进而引发本病。
(2)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可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进而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衰。
(3)房事不节:过度的性生活或手淫等行为,可损伤肾精,导致肾气不足,进而引发本病。
(4)起居异常: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劳累、熬夜、饮食不节等,可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引发或加重慢性肾衰。
(5)肺脾肾亏损: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发本病。
在病机方面,大部分医家认为慢性肾衰主要是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的结果。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当脾肾功能受损时,水液代谢障碍,湿浊内生,进而形成本病。此外,风、寒、湿热、瘀、毒等实邪的滋生也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实邪可进一步损伤脏腑功能,加重病情。
辨证分型
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分型经历了多次学术讨论和修订,形成了多种分型标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分型方法:
(1)早期分型标准:1983年第一次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昆明会议制定的标准,将慢性肾衰分为水肿阶段、肾劳阶段、肾衰阶段,其中肾劳和肾衰阶段即为慢性肾衰。肾劳阶段中医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肾元亏虚型、肾虚湿热型、肾虚瘀滞型;肾衰阶段分为正虚邪实湿浊聚集型、肾元衰竭浊邪壅闭型。
(2)中期分型标准:1985年第二次全国中医肾脏病学术分型会议制定的标准,将慢性肾衰分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3)后期及现行标准:1987年天津会议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及后来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及邪实八型。正虚五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八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风动、风燥。
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阴虚、阴阳两虚)和标实五型(湿浊、湿热、水气、瘀血、风动)。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发布的慢性肾衰竭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中,正虚五型与2002年标准相同,兼证五型为湿浊、湿热、热毒、瘀血、风动。
治疗原则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原则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祛邪。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核心理念,旨在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平衡,增强正气,同时清除体内的邪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辨证分型的不同,中医会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具体分型及对应治疗原则如下:
(1)脾肾阳虚型。治疗原则: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方剂示例:温脾汤和吴茱萸汤加减。这些方剂通过温补阳气,增强脾肾功能,促进湿浊之邪的排出,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2)肝肾阴虚型。治疗原则:滋补肝肾、平肝息风。方剂示例:杞菊地黄丸和羚羊钩藤汤加减。这些方剂能够滋养肝肾之阴,平息肝风,缓解因阴虚风动引起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内外合治,即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灌肠疗法、药浴疗法、敷贴疗法或静脉输注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清热解毒、补益气阴,提高疗效。例如,中药灌肠法通过肠道直接给药,可以促进毒素的排出,减轻肾脏负担;药浴疗法则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达到调理全身气血、改善症状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