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生命降临,父母们总是满心欢喜地迎接这个小宝贝。然而,在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让家长们担忧的问题,比如新生儿脐疝。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新生儿脐疝,解答家长们心中的疑惑:新生儿脐疝,需要手术吗?
什么是新生儿脐疝?
新生儿脐疝,就是指在新生儿的肚脐部位出现了一个向外突出的包块。这个包块通常在宝宝哭闹、用力排便或者咳嗽的时候会变得更加明显,而在宝宝安静的时候或者平躺的时候,包块可能会缩小甚至消失。
新生儿脐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宝宝出生后,肚脐部位的腹壁肌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比较薄弱。当宝宝腹内压力增高时,比如哭闹、咳嗽等,腹腔内的肠子等器官就有可能通过这个薄弱的部位向外突出,从而形成脐疝。
新生儿脐疝的成因
新生儿脐疝的成因主要与婴儿脐部解剖特点和腹壁肌肉发育状况有关。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脐部血管会逐渐闭塞并变成纤维条索,与脐带脱落后留下的疤痕性皮肤黏连愈合,形成脐部的一个薄弱区域。然而,由于婴儿期腹壁肌肉发育尚不健全,两侧的腹直肌及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完全合拢,这就为脐疝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当腹压增高时,腹腔内的组织就容易通过这个薄弱区域向外突出。
新生儿脐疝的自愈性
值得庆幸的是,新生儿脐疝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自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腹壁肌肉会逐渐发育完善,脐环也会逐渐缩小并闭合,从而使脐疝自然消失。据统计,80%以上的脐疝患儿在1岁以内能够自愈,而到2岁时自愈率更是高达95%以上。因此,对于大多数新生儿脐疝,家长们无需过度担心,更不必急于进行手术治疗。
何时需要手术治疗
尽管新生儿脐疝的自愈率较高,但仍有少数患儿需要手术治疗。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的情况——
脐疝较大且持续不闭合:如果脐疝的直径超过2cm,且到2岁仍未闭合,或者脐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自愈的可能性较小,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出现嵌顿或绞窄:嵌顿是指脐疝内容物(如肠管)被卡在脐环处无法回纳,而绞窄则是由于嵌顿时间过长导致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出现缺血坏死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是急症,需要立即手术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伴有其他并发症:如果脐疝同时伴有鞘膜积液、腹股沟疝等其他并发症,且症状明显,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脐疝患儿,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
单纯缝合修补术:该手术方法适用于脐疝较小、腹壁缺损不严重的患儿。手术时,医生会在脐部做一个小切口,将突出的肠管或腹膜等组织还纳回腹腔,然后用缝线将脐环周围的腹壁组织进行缝合修补,以加强腹壁的力量,防止脐疝复发。
补片修补术:对于脐疝较大、腹壁缺损严重的患儿,单纯缝合修补可能效果不佳,此时可采用补片修补术。手术时,医生会在脐部做一个小切口,将补片(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放置在腹壁缺损处,并用缝线将其固定,以加强腹壁的力量,促进脐疝的愈合。
日常护理与预防
除了手术治疗外,家长们还可以通过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来减少新生儿脐疝的发生和加重。以下是一些建议——
避免腹压增高:尽量减少婴儿哭闹、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可以通过安抚婴儿情绪、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合理喂养等方式来预防。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定期清洁婴儿的脐部,保持其干燥,避免感染。在清洁时,应使用温水和柔软的纱布轻轻擦拭,避免用力过猛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避免使用压迫性物品:有些家长可能会使用硬币或疝气带等物品来压迫脐疝,以期促进其愈合。然而,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反而可能增加脐部感染的风险或造成局部压迫性损伤。因此,不建议家长自行使用此类物品。
定期体检:定期带婴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诱发脐疝的原发病和基础性疾病。同时,家长也应关注婴儿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脐疝有增大、变硬或难以回纳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结语
总之,新生儿脐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大多数新生儿脐疝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自愈,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需要手术治疗。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肚脐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宝宝哭闹、用力排便、咳嗽等情况,降低脐疝的发生风险。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