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11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的护理原则 - 数字报刊系统 影像里的“心”世界:冠心病诊断 CT与MR在诊断肺部疾病中的应用 肝硬化患者日常如何保养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的护理原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的护理原则

作者:钦州市钦南区人民医院 卢惠红


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且可自行消退的。然而,当黄疸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可能对新生儿的健康构成威胁,这时就需要采取医疗手段进行干预。蓝光照射治疗便是其中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原则同样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和新生儿的安全。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的护理原则,以期为医护人员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新生儿黄疸概述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染的现象。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红细胞破坏过多等因素有关。然而,部分黄疸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等,这时就需要及时就医。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蓝光的光谱特性,将新生儿体内的脂溶性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加速其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达到降低胆红素水平、缓解黄疸症状的目的。

 

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原则

 

蓝光照射治疗虽然有效,但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同样重要。以下是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原则:

 

治疗前准备

 

在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新生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这包括了解新生儿的黄疸程度、病因以及是否存在蓝光照射的禁忌证,如某些皮肤疾病或光敏感等。同时,医护人员还必须仔细检查蓝光箱或蓝光灯设备是否完好、安全、有效,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且治疗过程中的光线强度和时间能够得到精确的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耐心向家长解释治疗过程、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以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并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共同为新生儿的治疗和康复努力。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确保新生儿处于稳定状态。由于蓝光照射治疗需要新生儿长时间处于裸露状态,因此要注意定时更换体位,避免皮肤受压或损伤。同时,要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生殖器部位,避免蓝光直射造成损伤。医护人员还需要观察并记录黄疸消退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治疗后的护理与观察

 

治疗后,医护人员需要仔细检查新生儿的皮肤,观察有无破损或过敏现象,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医护人员还需密切监测新生儿的黄疸情况,观察是否出现反弹现象,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后续治疗。在新生儿离开医院前,医护人员还需详细向家长提供关于家庭护理的指导与建议,包括如何观察黄疸变化、如何正确清洁和护理新生儿的皮肤等,以确保新生儿在家的康复过程顺利进行。

蓝光照射治疗的潜在风险与应对

 

虽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轻微发热、皮疹、腹泻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停止治疗后可自行缓解。然而,医护人员仍需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症状变化,及时识别并处理这些副作用。例如,对于轻微发热的新生儿,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对于出现皮疹的新生儿,可以局部涂抹抗过敏药物。

 

除了常见的副作用外,蓝光照射治疗还可能存在一些罕见但严重的风险,如青铜症等。青铜症是一种由于蓝光照射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的疾病,虽然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可能对新生儿的外观和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光线强度和时间得到精确控制,以降低青铜症等严重风险的发生概率。

 

为了应对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医护人员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告知他们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指导他们如何观察、记录和报告这些症状。同时,医院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报告机制,确保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处理并上报。

 

结论

 

蓝光照射治疗是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其护理原则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治疗前准备、过程中护理及治疗后观察与指导等原则,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并配合护理工作,共同促进新生儿康复。本文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和家长对蓝光照射护理原则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未来,我们需不断优化和完善护理流程和方法,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新生儿安全健康。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新生儿黄疸,共同为新生儿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