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1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护理指南 - 数字报刊系统 精液检查的必要性 蜂蛰伤的急救与预防方法 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护理指南 耳聋耳鸣的中医慢性调理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护理指南

作者: 刘秀媚 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医院

带状疱疹,俗称“生蛇”,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这种病毒在初次感染后会在体内潜伏,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能再次激活,引发带状疱疹。虽然大部分带状疱疹患者在发病后数周内可以康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的后遗症。因此,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护理至关重要。

 

带状疱疹后遗症的类型与症状

 

带状疱疹后遗症对患者造成多方面困扰。神经痛是最常见的后遗症,持续的刺痛、灼痛或电击样疼痛可能让患者备受折磨,甚至长达数年。皮疹消退后,部分患者会面临皮肤瘙痒问题,过度搔抓可能导致感染和瘢痕形成,影响皮肤美观。此外,长期的疼痛和瘙痒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情绪和睡眠质量。

 

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护理原则

 

带状疱疹后遗症护理需遵循个性化原则,综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需求,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包括疼痛、瘙痒管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方式建议。定期随访评估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同时,教育家属参与护理,提高康复效果。

 

带状疱疹后遗症具体护理措施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产品。使用温和的洗浴产品,避免过度搓揉皮肤。洗澡后轻轻拍干皮肤,涂抹无刺激性的润肤霜或乳液以保湿皮肤。预防与处理感染,注意观察皮肤状况,如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处理。

 

疼痛管理:采用药物止痛,如非处方药的布洛芬等,可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对于重度疼痛,医生可能会开具处方药如阿片类药物。同时,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也有助于缓解疼痛。心理支持同样重要,鼓励患者参加放松训练、冥想等活动以减轻疼痛带来的压力。

 

瘙痒管理:使用止痒药物如抗组胺药来减轻瘙痒症状。避免过度搔抓,以免损伤皮肤引发感染。保持皮肤保湿也有助于缓解瘙痒。

 

心理护理: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帮助患者应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分享经验和寻求支持。对于睡眠问题,可提供改善睡眠的建议如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刺激性饮品等。

 

生活方式建议:合理饮食与营养补充对提高免疫力预防带状疱疹复发至关重要。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度运动与休息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康复。避免触发因素如过度劳累、应激等以减少带状疱疹复发的风险。

 

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护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患者不配合治疗与护理、护理措施效果不明显、家属参与度低以及护理资源有限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与患者沟通了解其顾虑和需求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护理措施;对家属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与参与度;积极争取医院和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症中的应用

 

中医对于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湿热内蕴、外感风邪导致的,因此在护理上,中医注重调理患者的体质,以达到治本的目的。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缓解疼痛和瘙痒具有良好的效果。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从而减轻症状。

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将中药制成膏药或药液,直接敷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皮疹消退,减轻疼痛和瘙痒。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中医会为患者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这些中药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从而减轻后遗症的症状。

 

预防带状疱疹及后遗症的措施

 

提高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有效手段。建议50岁及以上的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以降低患病风险。

避免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带状疱疹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尤其是皮疹未结痂时。因此,避免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早期治疗:一旦确诊为带状疱疹,应尽早接受治疗。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概率。

 

结语

 

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护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的应用,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发生。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