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通常对小儿心血管疾病优先选择手术治疗,但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尤其是心脏手术;在外科手术中,心脏手术的难度更大,因此使得其手术风险系数较高。
小儿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在临床上也被称为先心病,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时候心脏、大血管发育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畸形的发生,也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房间隔缺损,在临床被称为房缺,患儿会出现发育落后的情况,患儿经过活动会出现气促、咳嗽等症状,常常会出现乏力等症状,在进行听诊的时候,在患儿的胸骨左缘2-3肋间,在心脏收缩期的时候能够听到杂音,会出现右心房、右心室肥大,患儿心脏的形状像“梨形”。如果患儿缺损低于3毫米,大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能够自行闭合;临床认为在患儿3-5岁的时候是最佳手术的年龄。
室间隔缺损在临床上称为室缺,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属于最为多见的类型,患儿出现的相关症状与房缺较为相似,在患儿胸骨左缘3-4肋间,全收缩期的时候能够听到心脏杂音,患儿的左心室、右心室会出现肥大的现象,患儿的心脏呈二尖瓣型心。临床认为室缺的患儿在学龄期进行手术治疗最佳,如果患儿的缺损较低,情况较重,可在婴幼儿时间进行手术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出生后15小时会出现功能性关闭,超过8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3个月后动脉导管出现解剖学的关闭,1岁后会完全关闭,如果患儿出现关闭不全,便为动脉导管未闭。早期患儿并不会出现青紫的症状,到晚期患儿的左心负荷不断加重,导致左心房、右心室肥大,容易出现肺动脉高压,患儿UI出现下半身青紫、左上肢出现青紫,但右上肢处于正常状态。进行听诊的时候能够听到“机械样”的杂音。
法洛四联症: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最早的症状便是青紫,当患儿哭闹、情绪激动的时候,青紫症状会加重;多数患儿喜欢蹲在一个地方,缓解不适感;长期慢性缺氧会导致杵状指(趾);不但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还影响患儿智力发育。临床建议病情较轻的患者在学龄前进行根治治疗,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患儿,建议在出生后的6个月进行根治治疗。
小儿心血管疾病的手术风险
小儿心血管疾病手术具有风险吗?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小儿行心脏手术肯定存在风险,原因在于,心脏是身体中最为重要的器官,当心脏出现一些功能障碍或者其他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说明问题本身较为严重,所以其手术肯定具备风险程度。但风险的大小因人而异,并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如儿童的年龄、儿童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医院的选择等,都会成为影响因素;患儿在手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窒息、房颤、室颤等风险。但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不断地发展,小儿心血管疾病手术的成功率不断提升,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虽说不能保证一点风险都没有,但依据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发生的风险较小,发生的概率较小,并且很多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加高。
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后遗症
先天性心脏病: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后,与正常儿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不会存在一些术后后遗症。但有一些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做完手术后,肺部的血液回流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而影响正常的血流循环,导致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力升高,如果患儿肺动脉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患儿会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患儿术后发生继发性的感染,可能会加重相关症状,患儿甚至感到胸口处出现疼痛感。因此,临床医生会建议家长带儿童进行定期检查,尤其是复杂性心脏病的患儿,定期体检能够有效预防二次心脏手术的风险。
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行手术治疗后,声音可能会出现嘶哑,容易发生呛咳等现象,可能在手术的过程中对患儿的喉返神经造成损伤,导致患儿出现一些反应,但该类现象是短暂性的,经过几个月的时候能够自行恢复。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韦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