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12月2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核磁共振检查为什么要屏蔽身体某些部位 - 数字报刊系统 高血压用药有哪些禁忌 肿瘤和癌症是一回事吗? 肠胃炎和溃疡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核磁共振检查为什么要屏蔽身体某些部位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核磁共振检查为什么要屏蔽身体某些部位

作者:桂林市中医医院 熊文明

随着影像学医疗技术的发展、革新,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先进影像学技术被推广于我国各级医院检测科室中,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测技术包括超声、CT、核磁共振等,主要应用于骨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科疾病、内科脏器疾病等病症中,临床应用广泛,且均有助于辅助医生反映患者病灶真实病理情况,提高诊断效率,早诊断、早治疗,把握疾病干预最佳时期,从而达到控制、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影像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应受到临床各科室学者的重点关注。

 

核磁共振原理

据悉,出于经济、检测速度、疾病诊断精确度等考虑,临床上主要采用超声、CT这类常规影像学检测方法辅助医生诊断,所以,不少患者未接受过或较少接受核磁共振检测,对核磁共振检测的了解深度不足。核磁共振多为超导磁共振,主要应用于含水量较多、静态的软组织的诊断,而水占据人体体积的70%左右,是人体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而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组成,将人体置于核磁共振磁场中,机器产生的磁场可使患者体内水元素中的氢原子产生共振,发生进动,进动的氢质子按照磁场方向自旋,此时施加指定频率的电磁脉冲可使质子能级跃迁,形成磁共振。此技术对仪器、检测条件要求较高,仪器质量是保障最终检测准确性的基础,需定期检修保养,而检测条件则需要医生的宣教及患者的配合。

 

 

核磁共振设置屏蔽装置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核磁共振检测时需将屏蔽门关闭后对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这也引发了很多非专业人士及非影像学相关专业学者的讨论,与CT检测不同,CT检测同样需要设置防护门等屏蔽装置,这主要是为了降低辐射对外界的影响,而核磁共振本身并不会对患者身体带来辐射,安全性较高,为什么同样需要屏蔽装置呢?

 

经了解,医生通常会在患者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前将核磁共振检查注意要点详细告知患者,如切勿佩戴金属物品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并询问患者是否内置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等器械,在三确认器械材质后,方可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这一规定与核磁共振仪器开启时产生的巨大磁场密切相关,通常核磁共振仪器工作时会发出1.53特斯拉的磁场,而地球表面磁场强度为0.00003特斯拉,可见仪器工作时的磁场强度至少为地球表面磁场的5万倍,1.5特斯拉的磁场强度足以吸起一辆汽车,吸力较强;且新闻媒体已有多次对此类医疗事故进行报道,引发社会热门话题,曾有患者家属在核磁共振仪器尚未停止工作时,提前将受检者轮椅推入核磁共振检测室内,导致轮椅在仪器强大磁场吸引下脱离家属手部,嵌入仪器内部,造成仪器故障,影响医院总体诊断效率,属于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近几年也有类似案例,如患者不听劝告将金手镯带入核磁共振室内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导致手镯佩戴处手腕出现密集水疱;因此,核磁共振室内设置屏蔽装置的重要作用为尽量降低仪器工作时对外界磁场的负面影响,防止家属随意进出,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另外,核磁共振检测速度通常较慢,以CT检测为例,普通CT检测时长约为5min左右,且增强CT时长基本不会超过15min,而普通核磁共振检测时长约为10min,增强核磁共振检测时长约为20min,且进行核磁共振检测时,患者往往会感到较为明显、音量较大的仪器运行声音,此为仪器扫描定位像、扫描图像所发出的声响,即射频脉冲,不同序列扫描音量各异,部分甚至可达100分贝,虽然核磁共振检测室门、墙壁等均为定制,多含铜等金属,具有防磁吸、隔音、屏蔽信号干扰等效果,但面对此类较强的音量仍难以有效隔绝,使操作室内医生、室外等候的患者、家属等人员受到影响,且外界电脑、手机信号发出的电磁波亦会对核磁共振仪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图像不清晰、不准确;因此,在核磁共振室内设置屏蔽装置,有助于对外界隔音,降低噪音对外界其他人员的负面影响,亦可阻断外界信号对核磁共振仪器的负面影响,保障仪器启动后整个扫描过程、图像的精确。

 

综上所述,不少患者对于核磁共振检测的接触较少,认知深度不足,为此,本研究对核磁共振原理进行介绍后,提出此检测技术对检测条件的要求较高,如未按要求禁止携带金属物品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导致医疗事故发生,不利于保障医院的总体诊断效率,加之检测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检查室外手机、电脑等发射的电磁波等,对其他人员及核磁共振仪器本身的负面影响,设置屏蔽装置后可有效降低这些负面影响,可见屏蔽装置对于核磁共振检查的必要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