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或第三百分位。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儿童的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的平均身高时,应当考虑患有矮小症。在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想要吃饱、吃好早已经不成问题了,然而有些孩子的身高增长情况却未能如家长所愿,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个头矮小时,常常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矮?怎样能让他(她)长高一点呢?
正确认识矮小症
矮小症是一种由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或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导致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的疾病。它可能在儿童期就开始表现出来,也可能在青春期后才被发现。矮小症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1. 矮小症患者的身体健康可能受到影响:由于他们的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可能会面临一些骨骼系统的问题。比如说,他们的骨骼可能会出现畸形或变形,容易发生骨折和骨质疏松等问题,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功能异常。这些身体健康问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可能造成限制。
2.矮小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由于身高矮小,矮小症患者常常遭受到歧视、嘲笑和排斥。他们容易感到自卑、焦虑和抑郁,缺乏自信和自尊心。在社交场合中,他们可能会面临被忽视、被孤立和被歧视的困境,这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造成挑战。长期以来,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患者对自己的认同感、情绪的调节能力以及心理上的幸福感。
抓紧治疗是关键
我国儿童矮小症的发病率约为3%,大约有700万4~15岁的患儿需要接受治疗。然而,目前每年接受合理治疗的矮小症患儿数量不到3万人。调查结果显示,97%的矮小儿童家长只察觉到孩子身高偏矮,但只有1.6%的家长意识到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并且有90%的矮小症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内向等心理或行为障碍,这可能会对他们的升学、就业和婚姻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应该随时关注孩子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是否存在生长偏离的情况。一旦明确孩子的身高明显落后于正常群体,应该及早就诊,并接受规范的治疗。
明确病因很重要
1.性早熟的危害在于性激素水平提前升高,导致线性生长加速、骨龄提前,生长时间缩短,最终成年身高受损导致“高孩子、矮成人”,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通常女孩在10~12岁,男孩在12~14岁进入青春期发育。如果孩子的性发育提前,比如女孩7.5岁前出现乳房发育,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发育,则需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2.肥胖容易导致早熟,造成早发育或发育不良,进而导致终身高偏矮,给孩子带来心理困扰等问题,还会影响孩子的心肺功能,大大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因此,家长千万不能忽视管理孩子体重的问题!
消除误区是核心
1.父母高,孩子不一定高:儿童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父母的遗传因素占到60~70%。因此,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父母身高高,孩子未来一定会高。然而,实际上影响一个人身高的因素非常多样化。除了遗传因素外,还有疾病、教育、生活中的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环境等因素也会对身高产生影响。即使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他们的身高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以父母身高来预测孩子的未来身高。
2.不能用现在定义将来:孩子的身高超过同龄人平均身高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也需要关注孩子是否提前发育。如果经过检查确认孩子的骨龄超前于实际年龄,那么身高和体重过早的快速增长可能是性早熟的早期表现。性早熟的孩子在体格上会提前发育,儿童期缩短,青春期进程加速,骨骺闭合也会提前。如果孩子还没有进入青春期,却突然出现快速的身高增长,超过同龄孩子,我们需要关注第二性征的发育情况,以确定是否出现了性早熟的迹象。
3.杜绝不科学理念: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存在着“早长”和“晚长”的差异,即所谓的“二十三窜一窜”,但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所谓的“晚长”在医学上指的是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之前身高正常或稍矮,只是在其他同龄人身高急剧增长时自己的青春期延迟,才会显得身材较矮小。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前身高明显落后,是否会晚长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而不仅仅是等待。
总而言之,矮小不是一个单纯的症状,家长一旦发现应该尽早就医。治疗矮小的最佳时期为3~12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骨骺闭合孩子成年身高落下遗憾,家长们千万不要盲目等待,及时寻求正确的治疗方案才能尽可能少走弯路,给孩子争取到更多长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