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1年08月2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 - 数字报刊系统 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

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初心如一,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在助力全省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奋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全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新征程上,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投身健康贵州建设,当好打赢新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白衣战士、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健康卫士、生命健康高地的攀登者、医者仁心的最美天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在此,本报特对部分医务工作者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展示,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汲取智慧和力量,矢志拼搏奉献,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砥砺奋进、不断前行。



陈艳:始终奔跑在脱“贫”路上

尹欢

“采用新技术建立地中海贫血(地贫)筛查体系,填补贵州近30年来地贫携带率空白”“发现并命名‘遵义血红蛋白’等新基因”“推动地贫规范诊疗”“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重型地贫患儿”……从无到有,将地中海贫血这一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的防、控、治做出了遵医特色,这是儿科大夫陈艳为贵州“地贫”防控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今年58日,第28个世界地贫日到来之际,《中国地中海贫血防治蓝皮书(2020)》在京发布。会上,因“地贫”防治做出突出贡献,陈艳受到了隆重表彰,并被聘请为“亚洲公益研究院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中心高级专家顾问”。

  因为有她,贵州多了一位“地贫”防治的守门人。陈艳说,为达到重型“地贫”患儿零出生的目标,她始终奔跑在脱“贫”的路上,既要帮助患儿摆脱地中海贫血这一疾病的困扰,又要为有效遏制贵州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贡献医者力量。

 

陈艳.jpg

从零开始调查贵州地贫携带率

2012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陈艳留京工作。但心系家乡遵义医疗的她于20138月回到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工作。

陈艳主攻血液病方向,在出门诊的过程中,她发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很多,且治疗效果都不好。这一现象,引起了陈艳的重视。果然,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些孩子都携带有地中海贫血。

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二女儿来看病,检查发现孩子患有重型地贫,细问之下,这位母亲另两个孩子也是同样的情况。下门诊后,陈艳陷入了沉思,作为血液病研究专家,她深知由于重型地贫患者需终身规范输血及祛铁治疗,费用高达400万元以上,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沉重的精神负担。可在人们的印象中贵州并不是地贫高发地区,30年前的一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的β-地贫基因携带率在4.69%,远低于广西、广东等大家熟知的地贫高发区。那这么多年过去了,目前贵州地贫的携带率到底是多少?贵州是不是这一遗传性疾病的高发区?敏锐的科研思维让陈艳意识到,她必须开展一次新的调查,全面了解贵州地区地贫携带率的准确情况。

正在此时,中国南方五省(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福建)的地贫多中心研究正在准备进行新一轮的地贫调查,陈艳得到通知后立刻启程赶到深圳,向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说明了贵州的情况,最终使贵州得以加入,成为中国南方六省地贫调查的省份之一,这是贵州省第一次参与的全国同质化的地贫多中心研究,也是全国唯一的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进行地贫携带率的大数据调查。

2014年初,在多中心的支持下,陈艳带领团队展开了贵州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的调查工作。

陈艳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全力投入到此项工作中。贵州山区多,要想数据全面,就要实地深入县乡,一次次的翻山越岭,一次次的走乡串户,采集标本,工作量之大、工作之辛苦不言而喻。但在陈艳心里,这个项目的意义重大,吃点苦压根不算什么。“我们开展地贫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了解贵州地贫的现状,就能够为国家或地区制定地贫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孕前、产前的健康指导降低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率,从根本上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葆有的这份初心,让陈艳义无反顾。

创新检测方法有效减少漏诊率

传统的地贫筛查方法是先查血常规及血红蛋白电泳,根据其中一项或二项的异常,再确定是否进一步做基因检测。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她发现,有些地贫携带者可以没有血常规及血红蛋白电泳的异常。同时,传统的筛查方法也不能完全检测出地贫携带的情况,为了更加有效的减少漏诊率,这一次调查,打破十几年以来的常规,果断采取了高通量测序技术来开展地贫的筛查。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陈艳及其团队完成了贵州省内数万人的地贫筛查,最终结果显示,贵州的地贫基因携带率高达11.03%,α地贫携带率7.41%、β地贫3.24%。发现地贫高风险夫妇并进行遗传知识咨询和指导,结合产前诊断、遗传随访,有效防止了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

 在地贫的筛查中,陈艳还发现少数病人携带α-三体基因,这是使用传统方法从未筛查出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地贫基因,如果夫妇一方是这种类型的基因,哪怕另一方只是β-地贫的携带者,他们将有可能会生出重型(或中间型)地贫宝宝。陈艳团队的这一新的发现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为进一步减少重型地贫的漏诊率做出了贡献。

 随着筛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陈艳又想到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常规的筛查方法无法在新生儿中查到未知的突变,能否有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在新生儿时期就检测出孩子是否患有地贫,提早干预、早治疗,使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于是,陈艳带领团队率先开始了“高通量测序技术+新生儿足底干血片进行地贫基因筛查的可行性探索”。

 结果发现,该新技术及方法用于新生儿进行地贫筛查是安全、可靠的。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全省推广使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的减少了新生儿地贫携带的漏诊率,陈艳受邀在全国进行经验分享。同时,陈艳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地贫基因,为了纪念一种基因在遵义被发现,也为了让家乡“遵义”的名字响彻全球,陈艳将这种特殊基因冠名为“遵义血红蛋白”,这也是国际上首次以城市的名字命名的地中海贫血基因。

 2014年,贵州省地中海贫血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贵州省地中海贫血协作组正式成立,作为副组长,陈艳带领团队下基层到县乡镇医院开展地中海贫血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地贫防治的质量管理,提高了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更好地为地贫患者服务。

陈艳团队以科学的筛查方法和严谨的数据分析为政府制定的多项地贫大病保障政策提供了依据,以新农合大病保障联合慈善援助的形式提高了患者的支付能力,并成为“中华医学会慈善医师”,让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有效遏制家庭因地中海贫血疾病致贫、返贫的现象,为贵州的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工作突出,陈艳受邀在国家卫健委参与全国地贫防控的研讨。

全心全意推动贵州地贫的治疗

陈艳对贵州地贫携带率的调查工作得到了省卫健委的高度肯定,而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当她看到家乡贵州竟然是地贫发病的高风险区时,内心仍然是沉重的。那些不幸罹患重型地贫的患儿们,又该怎样给予他们最好的治疗呢?要想让他们痊愈,彻底摆脱地贫,这个心愿又能否早日实现呢?陈艳不敢停下脚步,她牵挂着患儿们,她想要竭尽所能地治疗他们。

 20201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儿童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移植仓建成投入使用,这是目前贵州省最大、最先进的移植仓。12月,陈艳团队成功为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实施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有贵州省年龄最小的孩子,有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得不到有效输血祛铁治疗导致心脏增大的重型地贫患儿娅娅(化名)……看着孩子们从此脱离了每2-3周输血一次的艰难求医之路,儿科大家长“陈妈妈”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八年的时光,陈艳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重型地贫患儿不再出省,就能得到根治,彻底脱“贫”。

 从筛查到诊断,从预防到治疗,陈艳以地贫“筛---治”闭环救治的模式,为贵州的“地贫”患儿送去了希望的曙光。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陈艳恪守初心,用高超的医术和慈悲的心肠,治愈患儿身之痛,抚慰患儿心之忧,给予患儿战胜病魔的勇气。

 杏林春暖。陈艳带领着地贫团队始终奔跑在助力贵州脱“贫”的路上,她坚信,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家乡贵州的医疗卫生事业向前发展,终能实现“重型地贫患儿零出生”的目标,更加有效地遏制重型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姚欢:忙碌的工作带来成就感

  本报记者   杜明

个人档案

姚欢,女,贵州凯里人。贵州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科副科长,贵州省将军山医院护理部负责人。具备急诊和重症的双重工作经历。曾参加过国家质控中心护士长核心能力培训,取得结业证。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中心成员、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委员会青年委员、贵州省青联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曾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贵州省直机关“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文明标兵、贵州省人民医院“十佳职工”“十佳青年岗位能手”“优秀护士长”“优秀带教护士长”等荣誉。

 

微信图片_20210803102458.jpg

贵州省将军山医院,全省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沿、护黔抗疫的主战场、全省医护人员的精神高地。2020421日,按照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示精神,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会议安排,贵州省人民医院接管贵州省将军山医院常态化管理工作。参加抗疫任务,援鄂归来的姚欢转战这里进行疫情常态化管理值守工作,为贵州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干练的短发、面带微笑,穿着白大褂,透着精气神,这是记者对姚欢的第一印象。“我现在主要是负责将军山医院护理管理工作,同时参与将军山医院对全省医务工作者感染防控培训。”姚欢说。

 参与对全省108家定点医院和183家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进行线上线下培训;制作宣传教育展板、PPT等,走近社区及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助理提升全民防控能力……姚欢每天的工作依然忙碌。

 据了解,姚欢参与将军山医院对全省医务工作者感染防控线上培训医务人员13.8万人次,线下实操培训八期共844人次,培训医疗机构储备救治医务人员478名,医院感染管理拟新增人员岗位培训1576人。

 “微笑、乐观、积极,每天都像‘打鸡血’一样,似乎不会感觉到累!”这是姚欢的同事对她的评价。但在姚欢看来,“虽然很忙碌,但很开心,很快乐。我喜欢体验忙碌的工作带来的那份成就感”。

 多年来,面对患者和家属,不管是援鄂期间还是在平时生活,姚欢总是面带微笑,用真心和热情诠释一名护士的职责。

结缘:感受到职业荣光和伟大

关于姚欢与医结缘,源于家人病痛和她小时候体质较弱。“母亲自我出生后,一直患有三叉神经痛,疼痛时剧烈难忍,到全国各地四处就医,效果不佳,长期吃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再上自己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因支气管炎经常去医院输液,那时就对学医有种特殊的情怀,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姚欢说。

2001年,姚欢从凯里一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贵阳医学院首届护理本科班。“大一时,在‘5·12’国际护士节那天,学校举办了隆重的授帽仪式,穿上洁白的护士服,带上圣洁的燕尾帽,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职业的荣光,也感受到护士这个职业的伟大。”

大四那年,姚欢进入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和贵州省人民医院实习。实习期间,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姚欢把专业知识运用到临床上,得到病患和其家人的赞誉时,是满满的感恩和感动。“觉得这个职业能够给患者和患者的整个家庭带来快乐,作为一名护士,很有成就感,也因此更加坚定了选择护士这个职业的信心。”

2006年,姚欢从贵阳医学院毕业,正逢贵州省人民医院面向全国招编制内护士15名,毅然报名参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并被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由此,姚欢的人生完成了从医学生到护士的转变。

“急诊科病人多、病种复杂,特别是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经常会有很多的突发事件。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和协调,但很快就适应了。”工作中,姚欢随时充满着求知的好奇心,渴望不断提升自己,提高专业能力,主动动手操作,很快胜任各项工作。

“患者有身心的疼痛,需要我们用心与之沟通交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考虑,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并理解患者。”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姚欢与患者及家属相处融洽。

转变:角色转变是历练更是挑战

 从初出茅庐时的青涩,到现在的得心应手;从刚工作时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井然有序……姚欢具备了一名护士的职业素养,先后在急诊院前急救、抢救室、重症监护病房、输液留观中心、住院病房独当一面,并逐渐成长为急诊内科病房护士长。

“从护士到护士长角色的转变,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挑战。”姚欢说,作为护士长,不仅仅履行护士职能,更多的是管理、质控。这其中,保证工作质量首当其冲。因此,姚欢花费大量时间制定科室规章制度、考评制度、工作流程、质量评价指标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每个环节做到位,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姚欢介绍说,在急诊科,经常会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护士长去更好地协调和处理。比如,医生和护士、护士和护士、护士和病人、其他部门和科室同事等关系;要思考如何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患者就医感受和满意度。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理念带领同事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提高专业水平;需要思考如何增强护士的职业获得感和成就感,让她们每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和她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说:“护士长很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累了有她鼓励,困难的时候有她的帮助,和她一起上班很踏实。”

据悉,姚欢担任护士长期间,做到了“零投诉、零纠纷”。

援鄂:毕生难忘的经历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生活原有的宁静。在得知医院需要抽调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时,姚欢第一时间报名请战,成为贵州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白衣为甲,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到达湖北后,正值鄂州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姚欢被分配到鄂州市中心医院,临危受命担任该院新冠肺炎RICU重症病房护理组长,与24名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该病房,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在鄂州市中心医院RICU重症病房工作期间,由于初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除了管理工作,做好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更为重要。”姚欢尽自己最大努力,以生命换生命地守护在患者身边,开放式吸痰充满了被气溶胶感染的风险,她积极主动帮助患者进行吸痰;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操作繁琐,工作量大,她主动承担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患者腹泻频繁,她不厌其烦帮助患者一遍遍擦净大小便;抢救患者,她靠前指挥,积极抢救,紧密配合;患者头发长了,她当起床旁理发师帮患者修剪头发;保洁员全部离职,她主动承担环境消杀、收拾垃圾等重要活儿……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她的身影,越是困难的时候,她越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

为实现来自10多家医院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的同质化管理,凝聚团队力量,姚欢每天思考拟定流程、规章制度等,组织制定完善了12项管理制度、优化10项工作流程,推进了救治工作的开展。

为了节约医疗物资,姚欢精心组织了一场“临床实用创新发明大赛”,护理垫、安瓿开瓶器、吸痰管收纳盒等40个作品应运而生,简便实用,改变了临床缺少物资制约工作开展的现状,有效缓解了物资需求的燃眉之急,增强了团队战斗力,更好地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批出征,最后一批返回,奋战鄂州,姚欢坚守了60天。这一经历令她毕生难忘,“抗疫是一场大考,既是对信心和勇气的挑战,又是对专业技能的考验。虽然艰辛,但也看到了人间大爱,触动人心,弥足珍贵”。姚欢带领的护理团队出色完成了援鄂任务,赢得了战友们的认可和患者们的点赞。

未来:更好地服务病人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在姚欢看来,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就要不断学习,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工作期间,姚欢考入贵州医科大学攻读护理学硕士学位,今年又考入了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的博士。“选择去读博士,继续深造可以学习新的理念、培养科研思维,探索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姚欢表示,下一步将按学校要求完成各阶段任务;在科研方面有所提高;总结所学所得,解决一些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为我自己也曾经当过病人,能体会到病人那种很无助、很期待疾病早日治愈的心情。所以我会努力地学习,用心地工作,学以致用为病人分担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痛。”姚欢说,当病人对疾病失去信心想要放弃时,你给予他心理安慰,他便能重获信心;当病人饱受疾病折磨,又要进行打针、穿刺等有创操作的时候,你能够用自己的技能减少他的伤痛,他会信任你,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并积极配合治疗;当你看到他疾病恢复,全家人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时,你会觉得自己做了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当病人和家属一声“谢谢”,或者把感激之情写成感谢信或者锦旗交到你手上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种喜悦的感受是任何金钱换不来的,满满的职业成就感。



王远生、姜兰珍:村医夫妻坚守乡村22

  本报通讯员   杨仁海

“轻松多了!”816日,66岁的苗族村民王优当在凯里市凯棠镇新村村卫生室,做完中医治疗后说。

两小时前,王优当一手用力按住腰,蹒跚走近新村村卫生室。经村医王远生检查,确诊其为颈椎、膝关节和腰椎病复发。村医姜兰珍马上为他做电针、按摩、推拿、拔罐、中药塌渍等治疗。

王远生、姜兰珍是新村村卫生室的村医,也是夫妻。

2000年,毕业于凯里市职业卫生学校的王远生接“赤脚医生”父亲的班,担任新村村保健员。这年,同村的姜兰珍从贵阳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成回来。

“为父老乡亲防病治病,让他们平平安安,是一辈子的心愿。”两人因共同的心愿走到一起……夫妻俩22载如一日,扎根家乡,立足农村最基层医疗工作岗位,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微信图片_20210819091600.jpg

免费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

新村村是一个以苗族群众聚居的脱贫村。目前,共3942022人,其中,老年人160人。

“现在,大家生活好了,慢性病增多。”王远生说,他们夫妻白天在村卫生室看病,天黑入户随访。免费给老年人体检,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

今年12日,王远生夫妻随访村民王庆生,经测量血压为、心率等,确诊为高血压,并指导规律服药,清淡饮食,低盐低糖,加强锻炼身体。6个月后,复查,王庆生血压恢复正常。

经王远生夫妻统计,新村村的老年人患高血压109人,患糖尿病38人。

据了解,新村村卫生室多次受到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专项检查。经查,该卫生室填报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创新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以前,村民有头痛脑热时第一反应,就是吃药打针或输液。

去年开始,国家实行新农合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村级报销70%。今年6月起,新村村卫生室创新,每个村民到村卫生室诊疗时,在新农合报销中首次做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自费部分实行全免费。

每天一早,村卫生室门口村民戴口罩,排队诊疗,接受针灸、拔罐、艾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村民王启发相继因骑摩托车造成左脚扭伤疼痛和右脚伤口感染。王远生夫妻采用祖传秘方自制中药,并通过中药塌渍、电针理疗,三天时间,王启发高兴说:“不痛了,伤口好多了。”

中药治愈的人多了,新问题又来了。

“做中医治疗,安全、不贵,治疗慢性病特别好。”王远生说,做中医治疗的越来越多,床位不够。为不耽误村民看病和影响生产,今年,新村村卫生室看病就医实行预约制,每天分上午、下午床位,受到好评。

守住疫情防控最薄弱环节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王远生夫妻除了日常的公卫和接诊工作外,时刻牢记着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

2020122日,仅两天就过年了,接通知,王远生夫妻立即入户对武汉返乡人员进行摸底排查,登记信息,共排查出13人。同时,对居家隔离的人员进行监测、追访。

25日,毗邻的南江村确诊一例新冠肺炎感染者。追踪轨迹,发现其与新村村3名年轻人有密切接触。王远生夫妻紧急追踪,并每天上门给他们量体温两次。

姜兰珍说,村卫生室离他们家不到100米,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他们10多天没有回过家,吃住都在村卫生室,饭菜都是通过电话叫孩子送到指定地方,戴着口罩,不见面,不打招呼,仅隔着玻璃大门,目送孩子。

孩子电话里埋怨他们说:“爸爸、妈妈不回家吃饭,过年没意思。”“没事,我们过几天就回家……”姜兰珍含泪哽咽道。

据介绍,王远生、姜兰珍夫妻还经历了抗击“非典”、五号病毒和禽流感等。特殊时期,由于防控及时,全村目前的疫情防控稳定,无一例疫情发生。

当地群众心目中的“保姆村医”

“现在,村民把房子修好了,又外出打工,村医王远生两口子无偿照顾老人和小孩,做得好。”老支书王庆克点赞。

“吴兰芬老人生病了。”611日,接吴兰芬邻居大爷电话后,王远生背起急救箱匆匆赶到吴兰芬家,看到70多岁的吴兰芬一个人躺在沙发上。

经检查,吴兰芬血压血糖均正常,因吃冷饭菜,引起重感冒,四肢乏力。

连续两天吃药打针,吴兰芬康复了。王远生马上给她远在温州打工的儿子儿媳发微信:“你妈妈身体恢复了,放心。”还给他们母子提供视频通话。

新村村嫁到邻边芦笙村的王又光夫妻外出打工,把孩子送到娘家,让外公外婆带,说:“新村村有村医,服务好,放心。”

……

在新村村,王远生、姜兰珍夫妻无偿照顾村里老人和小孩的事屡见不鲜。“没米吃,你们扛米去;水喝完了,你们骑摩托车送桶装水;没生活费了,通过微信转账,你们送现金……有你们照顾老人和小孩,我们在外打工放心。感谢不尽!”新村村的村民通过微信向他们夫妻致谢。

笔者在新村村卫生室看到,王远生、姜兰珍夫妻保存着村民电话手写本和电子版本各一本,并建立村民微信群……卫生室外,停放着摩托车、小车。

如今,新村村水泥公路四通八达,户户硬化了水泥便道,通讯十分发达。王远生说:“出诊远的村组,开小车;路窄的,就骑摩托车,争分抢秒,病人等不得。”

王远生、姜兰珍夫妻不仅为村民筑牢了健康屏障,还默默地照顾村里留守老人、儿童的生活学习,承担起亲情联络的重任,成为当地群众心目中的“保姆村医”。



杨代塘:以医学专长守护人民健康

  本报通讯员   李丹  石含开

 

35254c8baf0a755378c500418fbf235.jpg

“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一旦有发热或有自我怀疑的症状,尽快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接种疫苗,不仅能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同时也是一份应尽的社会责任。”

         ……

       连日来,在黔东南州天柱县人民医院,每次在碰到进出医院的患者及其亲属,该院青年临床医师杨代塘总是不厌其烦的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大家提高防疫意识。

         今年32岁的杨代塘是天柱县邦洞街道的一位侗族小伙,从小就目睹过乡亲们因病无人医治的林林总总,于是他立志学医、悬壶济世。

         2014年,杨代塘从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专业毕业后,成为了天柱县人民医院的一名临床医师,从事着内科、儿科、急诊临床科等临床一线工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因医院发热门诊工作的特殊性,需要24小时值班,于是杨代塘主动请缨到发热门诊一线工作。轮值期间,他“全副武装”,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帽子、手套、口罩及面屏在发热门诊坐诊,对“重点人群”做到“应检尽检”,为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尽职尽责。

         “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给自己更多抗击新冠病毒的武器和信心。”杨代塘表示,自疫情防控以来,天柱县人民医院始终绷紧疫情防控根弦,定期开展疫情防控的知识技能、演练以及培训,以提升院感防控能力。

         “因脱贫攻坚,医院科室其他同志走访帮扶户,没有人值班时,他都是服从科室领导安排,积极顶班、加班,没有一丝怨言。”杨代塘的妻子晏丽君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同样作为医护人员的她,从来不抱怨杨代塘因为工作忙碌缺少时间照顾家人,她说:“虽然忙,但我们会互相加油鼓劲,这时候最不能倒下的就是我们。”

         坚守医学信念,堪当为民己任。从业第7年个年头,杨代塘除了做好发热患者诊断、采样、筛查疑似病例、防疫消毒等日常工作外,还积极参加天柱县人民医院开展的医疗健康扶贫,成为该院医疗健康扶贫医疗九分队的一员,多次参与义诊活动,走访无数位高血压、糖尿病、瘫痪在床等慢性病患者,其敬业精神得到了广大服务对象的高度赞誉,也赢得了医院领导及同事的一致认可,不仅连续两年被评为“天柱县人民医院先进个人”,在今年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期间还被评为“天柱县人民医院年度十佳医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