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贵州》:建好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3-21 浏览次数:

提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抓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契机,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健全服务体系,有力提升区域诊疗服务能力,努力守护人民健康。

向新而行,提质奋进。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抓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契机,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健全服务体系,有力提升了区域诊疗服务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 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保驾护航

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把党的建设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注重顶层设计谋新篇。党的领导是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2023年以来,院党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强基础、提能力、转作风”三大工程的战略规划,并同步启动了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门急诊综合大楼的项目建设,描绘了“管理要精细、能力要保障、环境要优美、运营要效益、文化要赋能”的美好蓝图,构筑了医院发展的“四梁八柱”,推动了医院发展迈上快车道。注重强基固本筑堡垒。院党委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支部建在科室上,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增11个党支部,实现了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实施支部党建成效考核,有效调动了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实施“双培养”“双带头人”工程,全院党员1282名,党员人数占职工总数的37%,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由业务骨干担任的比例达100%。注重党员示范创品牌。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以“一心向党·五心相随”为抓手,打造了“红城遵义·仁心一医”党建品牌,医院党建工作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市级综合考核连续3年获得“第一”等次,医院被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荐参评全国第二批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

坚持改革驱动 着力培育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医院坚持守正笃行,聚焦运行机制、干部人事、薪酬绩效改革等方面协同发力,为改革发展增添新动能。实施运行机制改革。聚焦人、财、物、技等核心资源和医、教、研、防等核心业务,成立运营小组,深入科室开展运营分析,建立运营管理分析数据平台。优化医改核心指标,强化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搭建医改指标信息化智慧网络监测平台,形成质量与运营分析机制。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医保数据治理,发挥改革杠杆作用,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多维度发展。实施人事制度改革。2024年以来,启动了3批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选拔任用65名科级干部,轮岗交流56名科级干部。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大幅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住房等后顾之忧。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法国国家外科学院外籍院士万峰教授等知名专家先后加盟医院,医院现有高级职称607人,硕博士583人,博士硕士生导师70名。实施薪酬绩效改革。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分配体系,推行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聘岗位“年薪制”,分类设置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骨干人才以及临床精英人才,每年新增人才经费3000万元;实施党委领导班子副职绩效考核,建立目标责任清单工作体系;推出运营绩效改革,激发发展潜力,核心指标快速提升,各项医改指标持续向好。 

坚持服务为民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征程

当前,医院正在全力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通过提质扩能,资源下沉,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建好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抢抓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机遇,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床位数1000床的桃溪新院区,补齐了遵义南部片区缺乏三级甲等优质医疗资源的短板。同时,争取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帮扶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加强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高水平医院的合作,致力于打造遵义市神经疾病诊疗中心、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更好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发挥市级龙头医院的资源优势,整合市、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牵头与红花岗区3家医疗机构和6家政府举办的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搭建了医疗卫生服务网,实现集团内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创新推出“床旁结算”服务,开出全省第一张人脸识别发票。截至目前,床旁入院办理率92%、床旁预交率86%,出院床旁结算率75%,12.4万名患者通过床旁结算办理了出入院。通过精准预约检查、服务质量分析等方式,全方位改善患者服务,每年累计向群众提供各类服务57万人次,医院连续3年门诊患者满意度全省第一,员工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全省第二。突破新技术新项目。成功实施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成功救治全省最小胎龄和体重最轻的早产儿,成功开展贵州省首例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同时,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立学科联盟,2025年1月1日起,每周至少有8名华西医院专家在医院坐诊。全年准入新技术、新项目127项,获批开展3项国家级限制类技术,全院疑难病例诊治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来源:当代中国)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