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成功抢救一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2-28 浏览次数:
近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及高效配合,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行动,成功抢救一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1月22日,61岁的老黄突然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呈黑色糊状便,每次量约200ml,共计5次。随后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呕血,共呕吐2次,呈暗红色,有大量血块,量共约600ml。伴头昏、乏力、心悸、嗜睡、懒言,右上腹部持续性隐痛,由120送至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急诊科,后以“消化道出血原因”转入消化内科救治。
患者既往有“脾切除术、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并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肝性脑病、低蛋白血症、机械性肠梗阻部分肠切除肠吻合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衰竭CKD3a期肾病综合征、高尿酸血症、食管静脉曲张(LeD1.0Rf1)硬化剂注射术、输血”等病史,基础疾病多,病重,此次出血量大(前后1600ml),呈出血性休克状态,病情非常危重。经过相关检查诊断为:1.消化道大出血原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失血性休克;3.重度贫血;4.高钾血症;5.代谢性酸中毒;6.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 B级;7.肝性脑病Ⅱ期;8.低蛋白血症;9.慢性肾衰竭CKD3a期 肾病综合征。患者还在出血,情况危急,此时必须止血,否则有可能因大出血危及生命。
考虑到患者实际情况,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风险大,消化内科张维副主任带领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止血治疗。经过抑酸、止血、抗感染、输血、输注白蛋白、护肾、止血、减低门静脉压力、补钙、降血氨、补充维生素K、止咳化痰、促进粘膜修复、抗病毒、补充甲状腺素、利尿、护心、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在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稳定,无黑便、呕血,血红蛋白逐渐回升,血压正常,转危为安,2月7日,在家属和患者一声声道谢中,患者老黄好转出院。
张维副主任表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系消化内科的急危重症,病死率可高达30%~50%,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该病症多由门静脉高压引起,若患者进食过硬的食物或者胃酸反流腐蚀食管黏膜薄弱处,都容易引起出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因此,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防破裂出血十分必要。
张维提醒,这类患者要做好疾病的全程化管理,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规律服药,注意饮食、进食软食,避免服用坚果以及糯米类等黏稠、不易消化的食物,也要避免误食鱼刺、动物骨头等情况,减少再次出血的风险。
眼下正值冬春季节交替之时,早晚温差大,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体表血管会发生收缩,为了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体内血液会重新分布,更多地流向重要脏器,这就使得胃肠道等器官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胃肠道黏膜在血液供应减少的情况下,其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胃酸、胃蛋白酶以及食物等因素的侵袭,从而引发溃疡等病变,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而且冬春季节的饮食习惯也有所改变,如更倾向于吃一些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来增加热量,这些食物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较大刺激,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容易诱发消化道出血。另外,季节交替也是一些慢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等疾病病情容易加重的时期,这些疾病本身就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潜在风险,在这个季节病情波动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升高。
季节交替,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腹部的保暖。饮食上要尽量保持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如果本身患有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如溃疡病、肝硬化等,一定要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如果出现腹痛、黑便、呕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