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从预防到日常的管理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2-25 浏览次数: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神经和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染、溃疡甚至坏死。据统计,我国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糖尿病足,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截肢或危及生命。本文将从形成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及生活管理等方面,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份通俗易懂的实用指南。 

 一、糖尿病足是如何形成的? 

 糖尿病足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主要与三大因素相关: 

1. 神经损伤 长期高血糖会破坏末梢神经,导致足部对疼痛、温度等感觉迟钝。患者可能因察觉不到鞋内异物摩擦或烫伤而受伤,伤口难以自愈,逐渐恶化。 

2. 血管病变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壁,导致下肢供血不足。足部组织因缺氧、缺营养而变得脆弱,轻微损伤即可引发溃疡,甚至坏死。 

3. 感染风险高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低,足部伤口容易滋生细菌或真菌。若未及时处理,感染可能迅速扩散,形成深部溃疡或坏疽。 

 二、预防胜于治疗:关键措施 

 预防糖尿病足的核心在于控制血糖、保护足部、定期检查。以下是具体方法: 

 1. 血糖管理是基础 定期监测血糖,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 饮食以低糖、高纤维为主,如燕麦、苦瓜等,避免油炸食品和甜饮料。 

 2. 足部护理不可忽视 每日检查:用镜子观察脚底,留意水泡、红肿、破皮等问题,发现异常立即就医。 清洁与保湿:用温水(低于37℃)洗脚,避免长时间浸泡;擦干后涂抹润肤霜,但脚趾间需保持干燥。 鞋袜选择:穿宽松透气的鞋子,鞋头预留空间;袜子选棉质无接缝款,减少摩擦。 

 3. 避免意外伤害 禁止赤脚行走,防止割伤或刺伤。 取暖时远离热水袋、电热毯,因感觉迟钝易烫伤。 

 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护理 

 若已出现糖尿病足,需及时采取综合治疗: 

 1. 西医治疗 

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严重时需手术清创。 

改善循环:通过药物或高压氧治疗促进伤口愈合。 

2. 中医调理 

中药内服: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如气阴两虚者可用黄芪、麦冬等补气养阴。 

外治法:中药足浴(如红花、艾叶)可活血通络,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 日常护理要点 

创面处理:保持溃疡处清洁,定期换药,避免自行挤压或涂抹偏方。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活动,增强下肢血液循环,但避免久坐或久站。 

 四、生活中的“三要三不要” 

1. 饮食要规律 三餐定时定量,主食以杂粮为主,搭配瘦肉、蔬菜,避免暴饮暴食。 

2. 运动要科学 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推荐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 

3. 心态要平和 情绪波动会导致血糖升高,可通过听音乐、养花等方式放松心情。 

4. 不要吸烟饮酒 吸烟加重血管堵塞,饮酒干扰血糖稳定,尤其服用降糖药时易引发低血糖。 

5. 不要忽视定期检查 每3~6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至少一次足部血管和神经功能评估。 

 五、特殊场景下的注意事项 

旅行或聚会:随身携带血糖仪和糖果,避免长时间步行;聚餐时优先选择清蒸、凉拌菜品,控制主食摄入。 

冬季保暖:穿厚羊毛袜替代多层袜子,避免足部受压;使用空调或暖气而非局部加热设备。 

结  语 

糖尿病足虽危害大,但通过科学管理和积极预防,多数患者可避免严重后果。关键在于将控糖、护足、定期检查融入日常生活,同时保持乐观心态。记住:一双健康的脚,是糖尿病患者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基石。 

作者:秦芳 

单位:开阳县龙岗镇中心卫生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