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2-25 浏览次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还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从饮食、运动、监测、用药和心理支持等方面,为糖友提供实用的自我管理建议。
一、合理饮食:控糖的基础
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均衡膳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建议多食用全谷物、蔬菜和适量的水果,减少精制食品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2.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建议每日三餐,每餐摄入量相对固定,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3.低盐低脂: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多选择植物油,少吃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
二、规律运动:控糖的助力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建议糖友:
1.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2.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慢跑。同时,可适当增加肌肉力量训练,如举重或俯卧撑,每周至少2次。
3.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运动时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以防低血糖发生。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帮助。
三、血糖监测:控糖的“导航仪”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了解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
1.定期监测: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监测频率。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友可每周监测2-3次;血糖控制不佳或调整治疗方案的糖友,应增加监测频率。
2.记录血糖值:将每次监测的血糖值记录下来,包括时间、血糖值和饮食、运动情况等。这有助于医生分析血糖变化规律,调整治疗方案。
3.学会解读血糖值:了解血糖的正常范围(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当血糖值异常时,及时与医生沟通。
四、规范用药:控糖的保障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
1.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2.了解药物作用: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例如,胰岛素注射时应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避免局部脂肪增生。
3.按时服药: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可使用闹钟或手机提醒功能,确保按时服药。
五、心理支持:控糖的“软实力”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糖友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会影响血糖控制。建议:
1.积极面对疾病:正确认识糖尿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寻求心理支持:与家人、朋友或病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培养兴趣爱好:通过阅读、绘画、音乐等方式,转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缓解心理压力。
案例分享 张阿姨是一位糖尿病患者,患病已有10年。在医生的指导下,她学会了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规范用药,并坚持每天监测血糖。她还加入了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与病友们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如今,张阿姨的血糖控制得很好,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结 语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血糖监测、规范用药和心理支持,糖友们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希望每位糖友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管理的专家。
作者:龚新炎
单位:黔南州中医医院
作者简介:作责为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黔南州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黔南州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 擅长糖尿病及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