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扎堆”!不能大意,要早治,否则容易导致失聪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2-10 浏览次数:

冬季是突发性耳聋的高发时段,最近,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耳鼻咽喉科就收治了十多例这类患者。

近日,37岁的赵先生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耳鸣而且持续性发出“吱吱”声,右耳听力下降,在当地医院听力检查后考虑为“右耳突发性耳聋”。无独有偶,45岁的周先生一觉醒来突然出现耳鸣、耳闷,持续性发出“唧唧”声,家里人说话也听不清,在家附近医院听力检查后诊断为“突发性耳聋”。为进一步诊治住进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耳鼻咽喉科。经过系统检查治疗,耳鸣、耳闷有所改善,听力也在逐渐恢复。

据耳鼻咽喉科胡松勤副主任介绍,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急症,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还可能发生头晕、眩晕、恶心和呕吐等。此病发病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情绪有明显影响,一旦确诊,需要立即治疗。

胡松勤副主任介绍,过去突发性耳聋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现在30岁~40岁也属于高发年龄段。这几类人易被突发性耳聋盯上:中老年人,或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经常熬夜、有睡眠障碍的人以及过度疲劳者;工作生活的环境较为嘈杂的人;而年轻人发生突聋多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长时间戴耳机、大量高脂饮食等引起的,尤其是熬夜,很容易造成内耳血管神经运动失调,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引发突发性耳聋。  

冬季之所以成为突发性耳聋的高发期,主要归因于:

1.寒冷天气。冬季气温骤降,毛细血管在寒冷刺激下容易收缩,影响耳部器官的供血,导致内耳缺血,从而增加突发性耳聋的风险。

2.免疫力下降。冬季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突发性耳聋。

3.不良生活习惯。冬季人们往往更容易熬夜、精神压力大、过度饮酒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

胡松勤副主任表示,突发性耳聋发生后的72小时是“黄金治疗期”,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

突发性耳聋发作前有时是有先兆的,如程度不重的听力下降、持续性耳鸣、耳闷堵感等,建议要调整生活工作节奏,及时休息。如休息过后24小时,情况仍没有得到缓解,应尽快诊治;如果耳聋耳鸣持续超过3个月,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可变为永久性听力损失。

胡松勤副主任提醒人们,避免突发性耳聋,在日常生活中尤应注意:

1.谨记耳机的“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每次戴耳机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2.游泳时尽量保护好耳朵,不要让不洁的水停留在耳道内。

3.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4.少去环境嘈杂的场所及大于60分贝的环境,需要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应该佩戴耳塞等防护设备。

5.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全身慢性疾病。慎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6.不要自己盲掏耳朵,力度掌握不好容易损伤耳道。

7.预防感冒,有一部分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可能与感冒有间接关系,故预防感冒则可减少一个发病因素。

8.当感觉自己听不清楚别人说话或耳鸣、耳闷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