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吴志平委员:“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当下,健全社会公共急救体系,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尤为重要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1-22 浏览次数:

寒来暑往,四季轮转,转眼2025贵州省两会已至。随着两会召开,来自医药卫生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健康贵州建设提出了不少“接地气”“冒热气”的建议、提案。

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近代表委员,听他们介绍履职感悟、大会期间关注的话题,以及新的一年里的工作打算和美好期待。

吴志平委员:“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当下,健全社会公共急救体系,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尤为重要

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在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黔南州人民医院院长吴志平就带来一份《关于健全社会公共急救体系,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的提案》。

“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关键时可以拯救生命。”吴志平委员说,当前,在公共场所猝死事件时有发生。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患者高达55万,为全球之首。医院外心脏骤停后的生存率不足 1%。但,对于医院外突发疾病或遭遇意外致心脏骤停的人,在黄金4-6分钟内如果能及时通过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救治,病人的救活率在60%以上。这意味着,患者可能在任何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如果等待专业救护人员赶到,可能错过最佳救护时间。因此,“黄金4分钟”内及时施救非常重要。

尤其,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黄小西吃晚饭”等重点旅游景区提质增效,以及“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文体活动持续火爆,贵州旅游热度持续高涨,人气持续旺盛。然而,与突飞猛进的“旅游+”相比,景区等公共场所医疗应急急救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应急急救体制机制不完善;应急急救设备(AED等)欠缺;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不强等。

吴志平委员表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支持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健康贵州行动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推进公共场所智慧卫生急救站建设,普及公民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为此,他提出《关于健全社会公共急救体系,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的提案》,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及宣传,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紧急救护培训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各界对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认知度;结合贵州实际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实践工作,如建立救护培训师资队,设立急救培训基地,制定不同层级的急救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和网络教学,卫健、教育、体育,文旅等多部门大力推进应急急救知识“七进”,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个性化教学;借鉴省外成熟经验,如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制定了《社会面医疗应急指导性文件》《北京市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清单》《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北京市成立了社会急救培训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促进全社会急救培训工作规范的开展等;加强学校(尤其中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普及应急救护培训,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关键时刻“能出手、愿意出手、敢于出手”的社会急救氛围;推广“急救志愿者+移动AED”通过“互联急救”手机软件及短信,将求助信息推送就近范围内的急救志愿者,并与紧急救援中心“互联互通”。

“希望通过完善相应体制机制、加强急救设施设备的配备、加大救护人才培训力度、强化应急救护培训宣传、构建信息化社会公共急救体系等举措,争取实现‘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同时,也为贵州旅游市场提供更强大的健康安全保障。”吴志平委员说。


(本报记者 马春晓 文叶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