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七个一”举措 织密院前“急救网”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1-15 浏览次数:
近年来,印江高度重视院前急救工作,着力提升院前急救能力水平,通过“七个一”举措扎实推进全县急诊急救能力大幅度提升,为群众健康生活“增温加码”。
成立“一个”急救领导小组
在县人民医院设置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按照“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120指挥调度中心作为县域内医疗救援的指挥中枢。依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院前急救站(点),各站点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临床护士长为副组长,临床组长、护士、救护车驾驶员为成员的院前急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置院前急救工作领导小组22个和急救哨点365个。
组建“一支”急救专业队伍
选备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急救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一支“快速反应、处置有力”的院前急救队伍,用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做群众最坚实的“医”靠。按照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工作要求、统一服务标准等原则,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进行同质化培训。同时,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岗位练兵等活动,以练促学,以学促干,全力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院前救援队伍。各站点至少配备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1名、执业医师2名、执业助理医师1名、护士4名、驾驶员2名。
配齐“一套”急救设施设备
根据《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指南(试行)》(黔卫健发〔2023〕22 号)文件,制定印发《印江县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救护车车载急救药品和设施设备配置》,各站点按要求合理配置设施设备。截至目前,全县配备救护车38辆,其中安装车载网络系统的救护车有27辆,各站点分类配备药品箱1个、医用外伤耗材箱1个、救护车院前急救医疗物品清单1份、心电图机1台、心电监护仪1台、10L氧气瓶1个、简便除颤仪1台。
建立“一张”急救处置流程
定期核对救护车院前急救物品清单,严格落实3分钟出诊,出诊完成后由护士清查,确保各类急救药品、物品及设备准备齐全,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做到“五固定二及时”原则,即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人/定岗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维护保养和及时检查维修、及时领取补充。急救现场评估环境安全,认真及时救治,做好各项记录,按急救原则及时安全转运到医院。安排专人每周检查救护车医疗设备、药品、耗材及车辆性能安全,启用车载电子病历系统,规范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病历书写,确保规范救治和事后可查、可追溯。
健全“一统”急救管理制度
由县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各站点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每月提前将院前急救人员值班表上报县120调度中心,严格执行专职排班轮流24小时值班值守,医、护、驾严格请假制度及补充医护值班,非120调度出诊用车出诊严格落实报备制度,严禁私自出诊。严格遵守首诊负责制、急救程序、岗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程,制订院前急救绩效奖惩机制,落实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服务质量的总方针,体现按绩分配,优绩优酬的原则。
衔接“一号”急救生命通道
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或接到村民求助后,第一时间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初步判断的病情、现场环境等关键信息上报给最近急救站点,为出诊小组做好救治准备提供依据。村医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急救方案,确保救治顺利。
提升“一响”急救人员技能
在农村地区构建一道村医“救”在身边的健康防线,将乡村医生打造成“第一响应人”,确保突发情况能够第一时间赶到患者所需救治现场。通过县级乡村医生业务培训、属地卫生院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乡村医生急救技能水平,为患者争取宝贵救治时间。
“生命相托,分秒必争”。据悉,2024年全县共接听急救电话11083次,出诊2155次,救治患者2531名,实现了“10秒内接听、3分钟内出车、出车时间大幅缩短、急救处置率达100%”。下一步,印江将继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运行、规范院前急救队伍建设、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建立科学、合理、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体系,切实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织起院前“安全网”。
(本报通讯员 安艳妮)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