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了当心“低温烫伤”,它就在身边,随时可能会发生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1-03 浏览次数: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寒冷的冬季到了。为了应对冬季,各种取暖神器也随之登场。人们在拥有温暖时,要当心一种叫“低温烫伤”的危害。这些看似不会引起烫伤的保暖设备,不注意同样会引起烫伤,不能小觑。

据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急诊换药室伤口专科护士介绍,近期就有几位因“低温烫伤”来换药的患者,其中一位15岁的初中女生,晚上睡觉时觉得冷,就用暖宝宝保暖,一个晚上下来,皮肤出现浅Ⅱ度的烫伤,陪女儿来换药的父亲看着女儿伤口心疼不已。

一般认为,开水、明火等高温会引起烫伤,其实,低温烫伤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如因拔罐、熏艾灸、贴暖宝宝、用热水袋或暖手宝取暖而引起的低温烫伤临床上屡见不鲜。

低温烫伤,是皮肤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在44℃至50℃)的热源,导致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伤。这种烫伤由于温度不高,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量逐渐累积,皮肤损伤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造成深部组织坏死。有研究表明,当皮肤接触44℃至50℃的热源持续30分钟以上时,就可能造成浅Ⅱ度及以上的烫伤;而接触60℃的温度持续5分钟,就可能造成深Ⅱ度及以上的烫伤。

低温烫伤的初期症状可能包括皮肤红肿、疼痛、水疱等,但由于症状初期疼痛可能不显著,人们往往会忽略其危险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继续接触热源,可能会导致皮肤深层组织坏死,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婴幼儿以及那些对温度感觉减退的患者,都是低温烫伤的高风险人群。这些人群的皮肤可能较薄,感觉神经功能减弱,难以及时感知并躲避热源。

那么怎样预防“低温烫伤”?

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使用过热的取暖设备,并尽量缩短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

适当的使用方法:使用取暖设备时,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姿势,避免长时间直接接触皮肤。

定期检查设备:在使用取暖设备之前,应检查其完好性,确保没有漏电或过热等安全隐患。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婴幼儿,应加强监护,避免他们长时间接触低温热源。

换药专科护士介绍,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后要及时采取措施,立即脱离低温热源,用冷水冲洗或浸泡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和损伤,及早就医,根据烫伤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皮肤出现红斑,并伴有轻微的刺痛或瘙痒感。这是低温烫伤最常见的表现,属于I度烫伤的范围。此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取暖设施物品,并对皮肤进行降温处理。可用常温(6-20℃)的水对皮肤进行冷敷处理,帮助不适症状尽快消失。

皮肤出现水疱,明显红肿。随着烫伤程度加深,皮肤上可能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水疱,大小不等,水疱周围的皮肤颜色可能发白或发红。水疱的出现通常属于浅Ⅱ度烫伤,但随着损伤的加重,也可能发展为深Ⅱ度甚至Ⅲ度烫伤。此时,皮肤屏障功能已经被破坏,有一定的感染风险。可以选择一些外用的药膏进行涂抹处理。

皮肤出现焦痂改变。这是低温烫伤导致的深度损伤表现,属于Ⅲ度烫伤的范畴。在深度烫伤的情况下,皮肤可能会变干、变硬,摸起来像夹克皮一样,并可能出现焦痂改变。严重者可能导致深部组织坏死,甚至影响到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此时,应先用流动冷水对受伤处进行冲洗,冲洗时间要至少在30分钟,而后用干净无菌的纱布(或棉质布类)覆盖烫伤的部位,这有助于保持烫伤部位清洁,减少感染等风险,并及时送医治疗。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高学军